芒種花
藥材名稱:千里光
名稱出處:《圖經本草》
概況
異名:千里及(《本草拾遺》),千里急(《本草圖經》),眼明草(《履巉巖本草》),九里光(《滇南本草》),九里明(《生草藥性備要》),黃花草(《綱目拾遺》),一掃光(《分類草藥性》),白蘇杆(《湖南藥物志》),箭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軟藤黃花草(《福建中草藥》)。
基源:為菊科千里光屬植物千里光的全草。千里光屬全世界約1200種,中國約160種。
原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ex D.Don〔Senecio chinensis(Spr.)DC.〕
歷史:本品始載於《本草拾遺》,稱千里及,《證類本草》轉引《圖經本草》:“千里光生筠州淺山及路旁,味苦甘寒無毒,葉似菊葉而長,枝幹圓而青,背有毛,春生苗,秋生莖葉,有花黃色……退熱、明目。”對照其附圖筠州千里光圖與《本草拾遺》所述千里及基本一致。《滇南本草》、《綱目》也有記載。《植物名實圖考》載:“千里及《本草拾遺》始著錄,《圖經本草》千里光,千里及,形狀如一,李時珍並之,良是……今俚醫用以治目,呼九里明。”其附圖與本種相似。
形態:蔓生草本。莖曲折,長2~5m,多分枝。葉形多變異,通常長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有時葉下部有2~4對深裂片,似大頭羽狀分裂,長4~9cm,寬2~4.5cm頂端長漸尖,基部截形、心形或戟形,無毛或背面被疏短毛。頭狀花序多數,在莖及枝端排列成復總狀傘房花序;花序梗通常開展,密被微毛,有線形苞片;總苞鍾狀,長5~7cm,基部有幾枚線形小苞片,總苞片12~14枚,線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帶紅色;舌狀花長8~9mm,舌片寬1.5~2mm,黃色,頂端3細齒,具4脈;管狀花黃色,花葯基部無尾。瘦果圓柱形,被短毛,有溝紋;冠毛白色,與管狀花近等長。花果期3~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572.圖6558)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00~3500m的山坡灌叢、林下、路旁或草叢中;分佈於中國除東北、新疆、內蒙古外,其它地區。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泰國、中南半島、菲律賓和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溫暖氣候,適應性強,耐乾旱又耐潮溼;對土壤要求不嚴。用種子繁殖。於3月中、下旬播種,按行株距各27cm點播,或條播育苗,深3cm左右,每畝用種量150~250g。播種時需用草木灰或細土摻混後進行。苗出齊後,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和追肥。每穴留苗1~2株。每年結合除草,追施人畜糞水或尿素肥1~2次。亦可用扦插或壓條繁殖。
採集:夏、秋季採收,紮成小把或切段,晒乾。藥材產江蘇、浙江、廣西、四川等地。
鑑別
性狀:全草長60~100cm,或切成2~3cm長的短段。莖細長,圓柱形,直徑2~7mm,表面深棕色或黃棕色,具細縱稜;質堅脆,易折斷,斷面髓部發達,白色。葉多捲縮破碎,展開後呈橢圓狀三角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鋸齒,暗綠色或灰棕色,質脆。有時枝梢帶有枯黃色頭狀花序。瘦果成熟時則露出白色冠毛。氣微,味苦。以葉多、色綠為佳。
顯微 葉橫切面:上表皮細胞扁平,呈類長方形;柵欄組織為1列狹長細胞,排列整齊,海綿組織為多列細胞;下表皮細胞類方形或類長方形;上、下表皮均可見腺毛。主脈維管束外韌型,維管束周圍為薄壁細胞,靠近下表皮有2~4列厚角細胞。 葉表面觀:下表皮細胞呈深波狀彎曲,具多數氣孔;氣孔呈長圓形,副衛細胞3~6個不定式;著生多數非腺毛,上表皮細胞比下表皮細胞略大,微波狀至波狀彎曲;氣孔少見;並有非腺毛2~12細胞長約至270μm,直徑12~31μm,基部細胞膨大,大多彎曲,少數較平直,頂端細胞漸尖或鈍圓,有的膨大成橢圓形、半圓形或類圓形,有的中部或頂部細胞縊縮,壁稍增厚,可見疣狀突起。細胞中常含有淡黃色油狀物。(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圖164-165)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揀去雜質,灑上清水,待軟切成3~4mm段片,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蛀。
化學性質
含大量的毛茛黃素(Flavoxanthin)、菊黃質(Chrysan-themaxanthin)、β-胡蘿蔔素[1]及氫醌(Hydroquinone)、對羥基苯乙酸、香莢蘭酸(Vanillic acid)、水楊酸、焦粘酸(Pyromucic acid)[2]。此外,還有千里光林鹼(Senecionine)和千里光非林鹼(Senecipylline)[3]。
參考文獻
[1] CA 1976;67:97659r 。
[2] 藥學學報 1980;15(8):503 。
[3] CA 1977;86:136368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