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雞

藥材名稱:木棉皮

名稱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概況

基源:為木棉科木棉屬植物木棉的樹皮。

原植物:木棉 Bombax malabaricum DC.[Gossampinus malabanca(DC.)Merr.]

餘項參見“木棉花”條。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收,割取樹皮,除去雜質,晒乾。藥材產於廣東、廣西等地。

鑑別

性狀:樹皮條片狀或捲筒狀,長5~6cm,寬2~3cm,厚3~7mn;外表灰黃棕色或紅棕色,粗糙,密生橢圓形釘刺,縱向延長,釘上有層紋,不易剝落,有時刺尖被磨去,內表面紅棕色,有縱向紋理。質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狀。有微弱香氣,味淡。

顯微 粉末:棕色,氣微。 ①纖維甚長,直徑10~35μm,壁厚,木化,有裂紋,孔溝多不明顯。 ②草酸鈣簇晶眾多,直徑24~58μm,稀至70μm。 ③粘液細胞單個散在或2~3個相集,呈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8~115μm;以乙醇裝置觀察,可見粘液質團塊,微現層狀紋理。 ④角刺中細胞帶橙棕色,呈類圓形、多角形或長方形,直徑10~50μm,壁厚至74μm,木化,胞腔內含紅棕色或黃棕色物,偶亦含簇晶。 ⑤棕色塊隨處散在,形狀不規則,也有存在於薄壁細胞中,排列成行。 另可見射線細胞、澱粉粒及木栓細胞。(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311)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藥性

性味:辛,平。 ①《生草藥性備要》:“平。” ②《本草求原》:“澀、辛,平。”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微苦,涼。” ④《中草藥學》:“苦,平。” 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涼。”

功效:祛風除溼,活血消腫。

主治:慢性胃炎,胃潰瘍,洩瀉,痢疾,腰腳不遂,腿膝疼痛,瘡腫,跌打損傷。 ①《生草藥性備要》:“消瘡腫,止痛,敷跌打,消紅腫。又治木棉疔,煲肉食。” ②《本草求原》:“治跌打,火瘡,活血。” ③《嶺南採藥錄》:“治腰腳不遂,血脈頑痺,腿膝疼痛,赤白瀉痢。” ④《南寧市藥物志》:“去溼熱。治血崩,金瘡。” ⑤《全國中草藥彙編》:“風溼痺痛,跌打腫痛。” ⑥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溼。治慢性胃炎,胃潰瘍,產後浮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或和酒同搗外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貴州中醫驗方》:“治陰囊奇癢:木棉皮煎湯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