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

藥材名稱:小麥麩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麩皮(《本草蒙筌》)。

基源:為禾木科小麥屬植物小麥磨粉後篩下的種皮。

原植物: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

餘項見“小麥”條。

藥性

性味:甘,涼。 ①《本草拾遺》:“甘,寒。” ②《日華子本草》:“涼。” ③《醫林纂要》:“鹹,寒。”

歸經:入肝、胃經。 《得配本草》:“入手陽明經。”

功效:健脾,清熱利溼,活絡止痛。

主治:虛汗,盜汗,洩利,糖尿病,口腔炎,熱瘡,風溼痺痛,撲損傷折,腳氣。 ①《本草拾遺》:“和麵作餅,止洩利,調中去熱,健人。以醋拌蒸熱,袋盛,熨腰腳傷折處,止痛散血。” ②《日華子本草》:“治時疾熱瘡,湯火瘡爛,撲損傷折,瘀血,醋炒貼窨。” ③《綱目》:“醋蒸熨手足風溼痺痛,寒溼腳氣,互易至汗出。末服止虛汗。”

用法用量:內服:入散劑,10~30g。外用:醋炒包熨或研末調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本草抗癌》:“預防結腸癌:小麥麩15g,每日服1次。” ②《綱目》:“治小兒眉瘡:小麥麩炒黑,研末,酒調敷之。” ③《生生編》:“治走氣作痛:釅醋拌麩皮,炒熱,袋盛熨之。”

食療:①《藥補和食補》:“治全身浮腫:小麥50g,炒黃加適量紅糖拌和,用大棗湯沖服。” ②《集玄方》:“治小便尿血:小麥麩炒香,以肥豬肉蘸食。” ③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4;(12):“治糖尿病:小麥麩與麵粉按6:4的比例,加適量食油、雞蛋、蔬菜拌和蒸熟代食,可降低血糖和尿糖。” ④《胡氏婦人方》:“治產後虛汗:用小麥麩、牡蠣等份為末,以豬肉汁調服10g,1日服2次。”

醫藥家論述

李時珍《綱目》:“麩乃表皮也,與浮麥同性,而止汗之功次於浮麥,蓋浮麥無肉也。凡人身體疼痛及瘡瘍腫爛沾漬,或小兒暑月出痘瘡,潰爛不能著席睡臥者,並用夾褥盛麩縫合藉臥,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參考文章

小麥麩使用中應注意什麼問題?豬小麥麩和次粉的營養分析糧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