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氣筍

藥材名稱:苦楝皮

名稱出處:《證類本草》

概況

異名:楝皮(《斗門方》),楝根木皮(《綱目》),雙白皮(《南京民間草藥》)。

基源:為楝科楝屬植物楝樹的根皮或樹皮。楝屬全世界約20種;中國有3種,可供藥用的有2種。

原植物:楝樹Melia azedarach L.,又名苦楝、楝棗樹(《江蘇植物誌》),森樹(廣州)。

歷史:楝列入《本經》下品。《圖經本草》稱苦楝。蘇頌謂:“楝實以蜀川者為佳,木高丈餘,葉密如槐而長,三、四月開花,紅紫色,芳香滿庭,實如彈丸,生青熟黃,十二月採之,根採無時。”《綱目》入木部喬木類,李時珍按羅願《爾雅翼》雲:“楝葉可以練物,故謂之楝,其子如小鈴,熟則黃色如金鈴,象形也。”參考《植物名實圖考》中的楝圖,其小葉有明顯的淺鋸齒,果略成長圓形,可以認為屬於本種。

形態:落葉喬木,高15~20m。樹皮暗褐色,縱裂,幼枝被星狀毛,老枝紫褐色,有皮孔。葉互生,二~三回羽狀複葉,長20~50cm,葉柄基部膨大;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cm,寬2~3.5cm,邊緣有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圓錐花序與葉近等長或較短;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有短柔毛;花瓣5枚,淡紫色,倒披針形,外被短柔毛;雄蕊10枚。果實近球形,長1.5~2cm,淡黃色。花期4~5月,果期10月。(圖見《江蘇植物誌》.下冊.406頁.圖1398)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向陽曠地、農舍旁,能耐潮溼鹼土。分佈於河北、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印度、緬甸、寮國、越南及馬來半島各國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但以春末夏初為宜。砍下樹幹或挖出樹根,剝取根皮或幹皮,洗淨晒乾。主產于山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湖南、廣東、廣西、雲南、湖北、貴州等地。

鑑別:根皮呈不規則片狀或卷片,厚1~5mm。外表麵灰棕色或棕紫色,微有光澤,粗糙,多裂紋,餘與川楝皮相似。均以除層粗皮及嫩樹皮為佳。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絲,乾燥。

化學性質

含多種苦味的三萜成分。根皮、樹皮主含川楝素(Toosendanin),還含印楝波靈(Nimbolin)A、B,以及梣皮酮(Fraxinellone)、葛杜寧(Gedunin)、苦裡酮(Kulinone)、苦內酯(Kulactone)、苦洛內酯(Kulolactone)和苦楝子三醇(Meliantriol)[1]。幹皮中還含正三十烷(Triacontane)、β-谷甾醇、葡萄糖[2]。樹皮尚含苦楝萜酸甲酯(Methyl Kulonate)[3]。

附 木材含印楝波靈A、B,葛杜寧、苦楝木素(Melianin)A、B。尚含甾醇,多為豆甾醇類[4]。果實含苦楝子酮(Melianone)、苦楝子醇(Melianol)、兒茶精、羽扇豆醇、β-谷甾醇、β-谷甾醇-3-O-葡萄糖甙、香草醛、肉桂酸和若干新的Tetranortriterpenoids成分[1,5,6]。種子含Limonoid glucoside[7]。葉含具抗病毒活性的植物抑制劑Meliacin[8]。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84。


[2] 中藥大辭黃.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98。


[3] 中草藥學.中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558。


[4] 中國有毒植物.科學出版社,1987:399。


[5] CA 1989;110:132168k。


[6] CA 1988;108:50758w。


[7] CA 1989;110:228592v。


[8] CA 1988;109:18311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