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舌頭

藥材名稱:黃藥子

名稱出處:《本草圖經》

概況

異名:黃獨(《唐本草》),黃藥(《本草原始》)、山慈姑(《植物名實圖考》)

基源: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黃獨的乾燥塊莖。

原植物:黃獨Dtoscorea bulbifera L.(D.sativa auct.non L.),又名金線吊蛤蟆(浙江、江西、湖南),鐵秤陀(浙江),狗嗽、土首烏、土芋(福建),金線吊葫蘆(江西),毛薯、蓑衣包、苦卡拉(雲南),金線吊蛋、黃金山藥(廣東,廣西),曼喃(雲南傣語)。

歷史:黃藥子歷代本草記述不一,《本草原始》謂:“黃藥皮黑色,多須,每須處有白眼,肉色黃。”《滇南本草》載:“滇南又別有黃藥,乃根似山薯,而根圓多須,即湖南之野山藥”再參考《植物名實圖考》謂:“山慈姑江西,湖南皆有之,……葉圓大深紋多皺,根大如拳,黑褐色,四周圍有白鬚,長寸餘……土醫呼為金線吊蝦蟆”,從圖及其形態描述,與本品完全一致。再以目前市場上所應用的標本藥材及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藥用黃藥子之標本,雖與多數本草所載不一,均可認為皆是本品。《綱目》載:“黃藥子……莖高二、三尺,柔而有節,似藤而非藤也;葉大如拳,長三寸許,亦不似桑,其根長者尺許,大者圍二、三寸,外褐內黃,亦有黃赤色者,肉頗似羊蹄根,人皆搗其根入染藍缸中”。這一段描寫的非常清楚是指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但《綱目》所附之圖與其所描述的不相符。又《植物名實圖考》中有三圖黃藥子,其中兩圖是虎杖,另一種是毛茛科西藏鐵線蓮Clematis ternifoliaDC.

形態:纏繞草質藤本。塊莖卵圓形或梨形,直徑4~10cm,通常單生,每年由去年的塊莖頂端抽出,很少分枝,外皮棕黑色,表面密生鬚根。莖左旋,淺綠色稍帶紅紫色。葉腋內有紫棕色,球形或卵圓形珠芽,大小不一,最重者可達300g,表面有圓形斑點。單葉互生;葉片寬卵狀心形或卵狀心形,長15(~26)cm,寬2~14(~26)cm,頂端尾狀漸尖,邊緣全緣或微波狀。雄花序穗狀,下垂,常數個叢生於葉腋,有時分枝呈圓錐狀;雄花單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針形,新鮮時紫色;雄蕊6枚,著生子花被基部,花絲與花葯近等長。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常2至數個叢生於葉腋,長20~50cm;退化雄蕊6枚,長僅為花被片1/4。蒴果反折下垂,三稜狀長圓形,長1.5~3cm,寬0.5~1.5cm,兩端渾圓,成熟時草黃色,表面密被紫小斑點;種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兩兩著生於每室的中軸頂部,種翅慄褐色,向種子基部延伸呈長圓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505頁.圖37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幾十至200m的高山地區,多生於河谷邊、山谷陰溝或雜木林邊緣,有時房前屋後或路旁的樹蔭下也能生長。分佈於中國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日本、朝鮮、印度、緬甸以及大洋洲、非洲都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環境,不耐嚴寒。以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為佳。用珠芽和塊莖繁殖。8~9月採收珠芽或冬季挖收的小塊莖,砂藏於地窖內,於第2年取出作種栽。按行株距50×33cm開穴,深4~6cm,每穴放珠芽(或小塊莖)1個,覆土後耙平畦面。4月中下旬出苗,鬆土除草及肥水管理。當藤長33~66cm時應設支柱,以利植物纏繞生長。冬季枯苗後結合田間清潔,追施堆肥,培土防凍。蟲害蚜蟲,用40%樂果乳油800~1500倍液防治。

採集:夏末至冬初均可採挖,以9~11月採者為佳。將塊莖挖出,去掉莖葉,洗淨泥土,橫切成1~1.5cm的片,晒乾。藥材主產於湖北、湖南、江蘇,河南、山東、浙江、安徽、福建、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也產。

性狀:橫切片圓形或類圓形,長徑4~7cm,短徑2.5~6cm,外皮棕黑色,有皺紋,密佈短小的細根及黃白色微突起的根痕,切面淡黃色至黃棕色。質堅脆,折斷面顆粒狀。氣微,味苦。以片大、外皮灰黑色,斷面黃色者為佳。

顯微 塊莖橫切面:木栓細胞10餘列,壁微木化,有石細胞環層,靠近外皮的基本組織中,有充滿樹脂狀物的分泌道。維管束外韌形,散在,後生木質部導管直徑約至20μm。粘液細胞多數,類圓形,內含草酸鈣針晶束。薄壁細胞中充滿澱粉粒。(圖見中藥志.第2冊.506頁.圖375)

理化:取樣品粗粉5g,加乙醇30ml,迴流提取2小時,濾過,濾液濃縮後點於矽膠G板上,以黃藥子乙素為對照,以乙酸乙酯-無水乙醇-環己烷(20∶1.5∶1)為展開劑,展距12cm,噴對二甲基苯甲醛試劑,110℃烤10分鐘,黃藥子乙素顯櫻紅色。(圖見同上.第507頁.圖376)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防蛀。

化學性質

塊莖含黃獨素A,B(DiosbulbinA,B)、β-谷甾醇。

附 全植物含黃獨素A~H(Diosbulbin A~H)、D-山梨糖醇(D-Sorbitol)、2,4,6,7-四羥基9,10-二氫菲(2,4,6,7-Tetrahydr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2,4,5,6-四羥基菲(2,4,5,6-Tetrahydroxy-phenanthrene)。

參考文獻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