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漿貝

[拼音]:Afuhan

[英文]:Afghanistan/Afghānestān

亞洲中西部內陸國。位於伊朗高原東北部。北界蘇聯,西鄰伊朗,東、南與中國、巴基斯坦接壤。地當中亞和西亞進出南亞和南下印度洋的要衝,戰略地位重要。面積652300萬平方公里,人口1767.2萬(1984)。首都喀布林。

自然條件

多山高原國家,地形崎嶇,海拔高度1200米以上。東北端是“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興都庫什山脈由此延伸而出,高達4000~6000米,山間有大冰川。瓦罕走廊的山峰高達6000米,其中與巴基斯坦的界峰諾夏克峰,高達7485米。山脈由東北向西南呈扇形展開,逐漸降低,延伸至西部成為一系列平行山脈,總稱白山(帕魯帕米蘇斯山脈)。其中部向南展開的庫赫-伊-巴巴山脈,最高峰達4951米。東部重要山脈薩費德-庫赫,從喀布林河下游向西伸至喀布林以南的洛加爾河谷,著名的開伯爾山口即位於喀布林河以南阿、巴邊境上。東南邊境的蘇萊曼山脈向南伸入巴基斯坦。高大的興都庫什山系橫列境內,形成南北屏障,分全國為三大區域:北為平原和肥沃的山麓丘陵區,向阿姆河流域緩斜,有河流灌溉;南為高原沙漠區,稱馬爾龍和雷吉斯坦大沙漠;以上兩大地區之間是高山深谷區。

屬亞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山地與平原差異顯著。冬季山地寒冷,常有暴風雪,平原則較溫暖。夏季平原酷熱,南部氣溫可達49℃,而在海拔2500~4000米地區,7月平均氣溫則在10℃左右。雨季一般為10月至翌年4月。此時來自西北的大西洋低氣壓與北方南下的冷氣團相遇,高山降雪,低地降雨。夏季由於東部高山阻擋印度洋的溼潤季風,一般乾燥少雨。年降水量280毫米,東南山地夏季有微弱季風吹入,雨量較多,可達400~800毫米。西南的錫斯坦最乾燥,有些地區終年無雨。

境內主要河流發源於中央山區。水源來自高山積雪和冰川。北方的阿姆河(上流稱噴赤河)長達2540公里,其中400多公里的河段是與蘇聯的界河。 西流的赫裡河長1124公里,在流經赫拉特河谷後折向北,消失在蘇聯土庫曼的卡拉庫姆沙漠中。赫爾曼德河發源於喀布林以西帕格曼山脈,長約1400公里,注入與伊朗交界處的薩貝里湖。以上都是內陸河流,只有東流的喀布林河與印度河匯合,流入印度洋。

礦產資源豐富。天然氣儲量1600億立方米,蘊藏在喬茲詹地區。 巴米揚的哈吉加克鐵礦儲量估計17.69億噸,是世界迄今尚未開採的最大鐵礦之一。煤儲量7200萬噸。其他礦藏有鉛、重晶石、銀、天青石、鉻、銅、硫等。

居民和發展簡史

人口增長迅速。1981年自然增長率25‰。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7人。大部集中在河谷和綠洲,以喀布林和坎大哈2省最為稠密。東北高山區和西南沙漠區人口稀少。城市人口約佔總人口的16.1%(1982),農村人口約佔73%,餘為遊牧民。多民族國家,普什圖人最多(約佔總人口40%),多定居於近水的村莊或以遊牧為生;其次是塔吉克人(佔30%),屬伊朗人血統,多居於喀布林和赫拉特省,主要從事農耕。他們分別講普什圖語、達里語,二者同為官方語言。還有烏茲別人、哈扎拉人、土庫曼人和查哈爾艾馬克人等。居民98%以上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0%屬遜尼派。

歷史上為“絲綢之路”所經之地,公元16世紀為莫臥兒帝國的一部分。18世紀境內建獨立王國。19世紀起英國多次入侵,併成為英國和沙俄角逐的場所。阿富汗人民堅持鬥爭,迫使侵略者於1919年承認獨立王國。1973年王朝統治被推翻,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1979年在一次政變中,蘇軍入侵。1989年2月蘇聯全部撤軍。

經濟地理

農牧業國家。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遲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農業有一定發展,並開始建立紡織工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經濟有所發展。60年代中期後,政權多次更迭,工農業生產下降,經濟更遭嚴重破壞。1960~198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增加10%。198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70美元。

農牧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其勞動力約佔總勞動力的85%,1980年農牧業產值佔國民生產總值62%,農牧產品出口佔出口總額7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農業結構發生變化。採取興修水利、擴大耕地面積和遊牧民定居等措施,藉以發展種植業,農作物產量有較大幅度提高,種植業產值已超過畜牧業。

可耕地面積約1400萬公頃,約佔總面積1/5。 已耕地約800萬公頃,佔可耕地面積1/2以上。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播種面積佔已耕地面積1/4,產量佔穀物總產量60%以上。次為大麥、水稻、玉米、小米、豆類等。主要分佈於興都庫什山以北阿姆河谷、喀布林高原、哈扎拉賈特高原、赫爾曼德河谷和赫裡河谷等地區。糧食尚不足自給。經濟作物以棉花、甜菜、菸草為主。棉花是傳統出口產品,主產於興都庫什山以北昆都士、伊門薩希布、塔萊甘三角形地區。果樹栽培歷史悠久,有葡萄、杏子、櫻桃、蘋果、榲桲、無花果、石榴等。葡萄栽培面積約佔半數。各種果品年產量可達90萬噸,約佔國民生產總值10%和出口商品值1/3左右,是國家外匯收入主要來源。果樹主要分佈在興都庫什山脈南麓,坎大哈有“水果之鄉”的稱號。

畜牧業是國民收入重要來源之一,佔農牧業產值1/6。1981年有牲畜2878萬頭,主要是綿羊、紫羔羊和山羊,其次為牛、驢、馬、駝。以遊牧為主。

工業以傳統手工業為主。20世紀30年代始建棉紡廠。50年代起逐步建立一些農牧產品加工業等,但手工業產值仍佔一半以上,紡織業占主導地位。其中手工編織的地毯是大宗出口品,佔出口總額12%;全國有30多家棉紡織廠和2家毛織廠。 1979—1980年度紡織品產量8584.2萬米,供國內需要,偶有出口。其次為水泥工業,不足國內需要。還有天然氣開採(20~30億立方米)、製糖、榨油、果品加工、金屬加工等。工業主要集中在喀布林、坎大哈等地。國內無鐵路,交通主要靠公路。公路總長1.87萬公里,其中鋪面公路2812公里,不少支線雨季不能通車。幹線長2454公里,成環形分佈,出喀布林,西南經坎大哈,再西北至赫拉特,復折向東北,經邁馬納等地回喀布林。與環形線相聯,也有公路通巴基斯坦、伊朗和蘇聯。喀布林和赫拉特均有現代化機場。境內還有30多處小型簡易機場。進出口貨物需經巴基斯坦等鄰國轉運。

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佔重要地位,同70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主要出口商品有紫羔羊皮、皮革、地毯、棉花、乾鮮果品等農牧產品,其中紫羔羊皮世界馳名,1980—1981年度佔出口商品值的4.7%,約佔世界市場的1/4。主要進口商品有石油、石油製品、機械裝置、紡織品、汽車、糖、茶葉等。主要貿易物件是蘇聯、東歐國家、美國、日本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

參考文章

阿富汗雪雀的地理分佈鳥類阿富汗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喀布林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什麼是蘇聯入侵阿富汗世界史阿富汗出生的名人大全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