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樹
[拼音]:Qimin Yaoshu
中國北魏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書名中的“齊民”,意指平民百姓,“要術”指謀生方法。作者北魏賈思勰,生平不詳,可能是山東益都(今山東壽光縣)人。從該書的署名上知他曾任高陽太守。書約寫成於 6世紀30~40年代,當時戰亂頻仍,民生凋敝,他從傳統的農本思想出發,著書立說,介紹農業知識,以期富國安民。賈氏除山東外,到過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經營過農、牧業生產,對農業生產有較深的瞭解,正如他在書的序言中所說:“採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起自耕農,終於醯醢”,寫成了這部農業百科全書式的名著。該書最初在民間輾轉傳錄,至北宋天聖年間才官刊頒發給勸農使者,以指導農業生產。以後官私傳抄不絕,版本多至20餘種,並廣為其他農書、雜著援引(見彩圖)。早在唐末時已傳入日本,至今日本還藏有北宋最早刊印的殘本。近代以來,世界上已有多種譯本出版,並有不少研究此書的著作。
該書共分10卷,92篇,約11萬餘字。在卷前有“雜說”一篇,一般認為是後人所加。前5捲包括糧食、油料、纖維、染料作物、蔬菜、果樹、桑柘(附養蠶)等的栽培技術;第 6卷為禽畜和魚類的養殖;第7~9卷是農副產品的加工、儲藏,包括釀造、醃藏、果品加工、烹飪、餅餌、飲漿、飴糖,旁及煮膠和制筆墨;第10卷以很大篇幅引載了有實用價值的熱帶、亞熱帶植物。書中引用了大量古代的農書及雜著,使一些佚失的著作如《氾勝之書》、《四民月令》及《陶朱公養魚經》等得以部分地儲存下來。
全書要旨在於提倡獎勵農耕,改良土壤,採用合理的耕作制度和方法,強調選種和改良品種以及掌握好天時地利等因素的重要性,不尚空談,注重實踐。在農業生產方面,它總結了按照不同的季節、氣候和土壤特性來進行各類作物的佈局、栽培和管理的經驗;闡述了當時黃河流域的耕作方法、輪作制度、間套及混作措施;主張開闢肥源、栽植綠肥、旱地實行井灌設施,以及採取防治病蟲害與霜凍等的技術措施;對植物的馴化、遺傳變異與人工選擇、雜交和定向培育等也有一定的論述。在果樹和用材木方面,它總結了播種、扦插、壓條、分株、嫁接等多種繁殖方法。該書對大家畜的外形鑑定、禽畜的選種、育種和飼養管理,對農副產品加工,特別是在釀造,也都有重要的論述。書中還重視介紹野生植物和南方植物的利用,第10卷可以說是現存最早的南方植物誌。
該書雖然寫成於6世紀,但其卓越的科學內容,對後世的農業生產有著深遠的影響,堪稱世界農學史的光輝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