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栽培

[拼音]:suozixie

[英文]:Portunus

甲殼動物(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 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屬的統稱。古稱蝤蛑。重要經濟蟹類。

形態

頭胸甲很寬而短,額緣具 2~6齒(一般4齒),前側緣斜拱形,長於後側緣,通常有 9齒,末齒一般很長。略呈梭形,故稱梭子蟹。螯足長大,稜柱狀,兩指具齒;末對步足扁平呈槳狀;適於游泳和掘沙。

經濟種

梭子蟹屬在印度洋 -西太平洋的種類甚多,大型可供食用的主要有下述 3個種。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俗名槍蟹、,是中國著名的食用蟹。頭胸甲呈茶綠色,帶有紫色和白斑雲紋,中部隆起,胃區及心區共有3個疣狀突起,故名三疣梭子蟹,一般體寬180毫米左右,體重400克上下,最大雄性體寬達230毫米,體重600克,雌性可達232毫米,重625克。此蟹僅產於中國、朝鮮和日本沿海,中國以渤海產量最高。棲於鹽度30~33、水深7~100米、底質為軟泥或砂泥的近岸淺海,喜微光。借末對步足在底層或近底層水中游泳活動,也叢集作一定距離的洄游。末對步足爬行時置於背部,也可用以挖掘泥沙,將身體潛埋於其中,僅露出眼和觸角,既便於隱蔽自己,也利於襲擊小魚或其他動物。產卵索餌期間晝夜垂直移動較明顯。白天匍匐海底,夜間活動覓食。食性雜且貪食,喜食動物屍體。性凶好鬥,常殘食弱小同類或剛蛻殼的個體。

三疣梭子蟹每年11月上旬開始進行短距離的越冬洄游,移居到較深的海域越冬;翌年3月下旬水溫回升後再向近岸移動,4月底前後形成產卵群,向沿海各淺海處的產卵場進行生殖洄游。產出的卵粘附於雌蟹腹部附近。5月中旬後抱卵蟹數量增多,至 5月底、6月初約佔雌蟹80%以上,至9月還有零星抱卵個體。每蟹所抱卵數一般在幾十萬至200萬粒間。每年一般產卵2次,間隔期約1個半月。第2次產卵高潮出現於6月中旬,產卵量通常大於第 1次;產卵時水溫較高,幼體孵出的時間較第 1次大為縮短。剛產出的卵為黃色,半月後轉為褐色,繼而卵色變為灰黑。孵化的溞狀幼體在水中營浮游生活,在近岸淺海經4期的變態發育。第4期溞狀幼體蛻皮後成為大眼幼體,具1對螯足和4對步足,但腹部直伸,未折於頭胸部之下。此後再經1次蛻皮就變為幼蟹,初具蟹形。在適宜環境條件下,幼蟹蛻皮生長很快,經 8~11月的主要索餌肥育時期,體寬就能達到100~130毫米。成熟的個體在越冬前進行交配,交配時間可持續1~2天,在此過程中,雄蟹常攜帶雌蟹同遊。交配後的個體經過越冬翌年再次生殖洄游到近岸處活動。三疣梭子蟹一年2汛,春汛主捕產卵群體,秋汛主捕索餌群體。

遠海梭子蟹(P.pelagicus)

雄性深紫藍色,雌性茶綠色,均帶有不規則的淺藍色及白色斑紋,俗稱花蟹。一般體寬135~165毫米,體重200~350克;大的雄蟹體寬達175毫米,重450克。棲於水深10~30米的泥質或沙質海底,每年冬春之交為繁殖高峰。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廣泛分佈,中國主要產於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浙江。日本南部、菲律賓群島、泰國、澳大利亞以及印度洋都有生產。肉質細膩。

紅星梭子蟹(P.sanguinolentus)

頭胸甲光滑,後半部具3個並列的紫紅色圓斑,俗名三點蟹,一般體寬110~130毫米,體重100~130克。廣泛分佈於印度洋-西太平洋區。除中國東南沿海外,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等也有分佈。

此外,中國還產銀光梭子蟹、矛形梭子蟹、擁劍梭子蟹、纖手梭子蟹、薄氏梭子蟹等,個體較小,經濟意義不大。

生產

梭子蟹的捕撈主要採用近岸小型漁具,如錨流網、小型底拖網及定置的張網、轉網或蟹釣等。

養殖時可用具有流水、增氧設施的蟹池,池中設有石塊、樹枝等遮蔽物以減輕同類相殘現象。放養密度為3~5只/米2。雌雄蟹分開飼養,投喂貝類、雜蝦、魚肉等。體寬3釐米,重4克左右的苗種,經3個月的飼養可長達11釐米以上,重 180克左右。

梭子蟹肉質鮮美,主要供鮮食,還可精製成蟹段罐頭、蟹肉乾等。蟹卵(蟹籽)可加工成調味品,蟹殼可加工成甲殼質。此外,肉、內臟及殼均可供藥用。

參考文章

防止梭子蟹乳化病水產/漁業梭子蟹冬季暫養育肥防凍措施水產/漁業三疣梭子蟹與脊尾白蝦生態養殖技術水產/漁業梭子蟹低潮位圍網高產養殖技術示範水產/漁業梭子蟹常見病害防治方法水產/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