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體變異
[拼音]:shamu
[英文]: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杉科(Taxodiaceae)杉木屬常綠喬木。 又名刺杉、沙木。杉木屬有2種2栽培變種,主產中國。越南也有分佈。
中國栽培和利用杉木的歷史悠久。公元前2世紀《爾雅·釋木》記載有“柀,煔”。東晉郭璞注:“煔似鬆,生江南,可以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煔(音衫),通“杉”,在唐、宋時,已用“杉”字。
形態特徵
樹高可達30~40米, 胸徑可達2~3米。從幼苗到大樹單軸分枝,主幹通直圓滿。側枝輪生,向外橫展,幼樹冠尖塔形,大樹樹冠圓錐形。葉螺旋狀互生,側枝之葉基部扭成2列,線狀披針形,先端尖而稍硬。雄球花簇生枝頂;雌球花單生,或2~3朵簇生枝頂。球果近球形或圓卵形,長2.5~5釐米,徑3~5釐米,苞鱗大,革質,宿存。種鱗較種子短,每種鱗具3枚扁平種子,兩側有窄翅,子葉2枚(見圖)。
地理分佈
杉木分佈遍及中國整個亞熱帶,栽培區域達16個省(自治區)。東自浙江、福建及臺灣山區,西至雲南、四川盆地西緣及安寧河流域,南自廣東中部和廣西中南部,北至秦嶺南麓、桐柏山、大別山,約相當於東經102°~122°、北緯22°~34°之間的廣大地區都有分佈。杉木垂直分佈的幅度隨緯度和地形而變化。中心產區主要分佈於海拔800~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南部和西部山區(或高原)的分佈較高,在峨眉山達海拔1800米,雲南東部會澤達海拔2900米;東部及北部的分佈較低,一般在海拔600~800米以下,個別地區則可達到1000米左右。
整個杉木分佈區可分為 3個帶。北帶相當於植被區劃的北亞熱帶,屬杉木分佈的北部邊緣;在適宜的立地條件下,20年生杉木林年平均生長量每公頃可達6.0~7.5 立方米。中帶相當於中亞熱帶,其東部和中部都是杉木的中心產區,如貴州東南部、 湖南西南部、廣西北部、廣東北部、江西南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等是歷史上杉木的著名產地,20年生的林分平均年生長量每公頃可達9~11立方米,而一些小面積豐產林,則可達15~30立方米。 南帶相當於南亞熱帶,屬杉木分佈的南部邊緣。這裡杉木生長較差,每公頃只4~8立方米。
與杉木同屬的另一個種稱臺灣杉木(C.konishii),分佈於中國臺灣。
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杉木分佈區內的年平均溫度為15~20℃,1月平均溫度1~2℃,極端最低溫度-17℃,極端最高溫度40℃,年降水量800~2000毫米。但杉木生長最適宜的氣候條件為:年平均氣溫16~19℃,極端最低氣溫-9℃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300~1800毫米,且需分配均勻,無旱季或旱季不超過3個月。杉木較喜光,但幼時稍能耐側方蔽蔭。 對土壤的要求較高,最適宜肥沃、深厚、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而嫌土壤瘠薄、板結及排水不良。產區主要土類為黃壤、紅壤在邊緣地區為黃棕壤、磚紅壤性紅壤等,以黃壤條件較好。由酸性和中性基岩,特別是由板岩、頁岩、沙頁岩、片麻岩、花崗岩或由坡積、崩積母質發育來的土壤,只要富含腐殖質、深厚、 溼潤而排水良好,均屬上等土壤條件。 礦巖類、碳酸鹽巖類及殘積母質發育來的土壤,因土壤淺薄及保水保肥能力弱,第四紀紅粘土、下蜀系黃土等因缺少有機質、土壤粘重板結,均不適於杉木生長。從區域性地形看,山窪、谷地及陰坡等地方,一般日照短,溼度大,溫差小,風力弱,土壤深厚肥沃,是杉木生長的適宜環境;而山脊、山坡的上部、陽坡,因日照長,溫差大,溼度小,風力強,土壤肥力低,杉木生長差。從較大範圍的地形而言,連綿的群山和丘陵與孤山相比,前者氣候較溼潤,土壤也較肥沃,更適合於杉木生長。中國一些著名的杉木產區,和杉木的一些高產林分,幾乎都分佈於群山山地,如南嶺山地、雪峰山區等。
生長髮育特點
孤立木一般 4~7年、林木遲至7~10年以後開花結實,20~35年結實量最大,種子質量最好。每年3月開花,10~11月球果成熟。每1~4年有一個種子豐年。主幹端直,頂端優勢明顯。樹幹生長甚速,在其速生階段(4~15年),樹高年生長量可達100~150釐米以上,直徑1~2釐米以上。20~30年可採伐利用;個別速生豐產林15年即可成材。每年3~4月抽枝發葉,至11~12月結束生長。主梢生長在一年中有兩次高峰,第1次5~6月,第2次9~10月。直徑生長也有兩次高峰,與樹高生長大體一致。樹幹的形狀取決於立地條件及林分密度。立地條件差及稀疏林木或孤立木的樹幹較粗矮尖削;而立地條件好、林分較密的樹幹修直圓滿。萌芽能力很強,從苗期開始,即以根頸部分發生萌櫱,抽出新條,幼樹尤為明顯,常形成多幹叢生。採伐後的伐根能萌發大量新條,萌芽更新可以持續2~3代。杉木為淺根性樹種,無明顯主根,側根發達,再生能力強,但穿透力弱。成年林木根系可深達2米,水平根幅大於樹冠1倍左右。林分生長髮育可分4個階段:
(1)幼樹階段(2~4年生):栽後一二年為恢復期,而後根系大量分生,主梢生長逐漸旺盛,樹冠開始擴充套件,初具樹形。
(2)速生階段(5~15年生):樹高直徑生長進入旺盛時期,根系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幼林開始鬱閉,林木間產生爭奪肥、水、光的矛盾,出現自然整枝(林木)和分化。
(3)乾材階段(15~20年生):材積生長迅速,心材比例增加,樹高直徑生長減慢,自然整枝強烈,被壓木大量出現並被淘汰,顯現出空間與營養面積不足。
(4)成熟階段(25~30年生):樹高生長下降,材積生長趨於平穩而達到數量成熟,心材比例顯著增加,材質緻密堅實,此時即可採伐利用。
栽培技術
杉木人工林的種植據文字記載約有1000餘年的歷史。但有關杉木的培育技術則在元代《王禎農書》中始有記述。中國古代的龍泉碼價,就是為杉木商品材的檢尺和計價而創造的。
良種選育
杉木型別很多,按葉的色澤、球果及其苞鱗特徵、 樹冠、樹皮的特點等,可劃分出多種型別。如按葉色可分黃杉(又稱油杉、黃枝杉)、灰杉(又稱糠杉、芒杉、泡杉等)和線杉 (又稱軟葉杉、柔葉杉)3類。按樹冠形態,可分密冠型和疏冠型。此外,不同產地杉木的形態特性、生長速度也有明顯差別。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建立了母樹林和種子園,對杉木的良種選育開展了研究、試驗。
採種
選擇15~30年生長健壯的母樹,於“寒露”到“立冬”間採摘成熟的球果。然後攤晒、脫粒、除雜、去癟,得到較純的種子,適當晾乾,放通風乾燥處貯存。隔年使用的種子,應保持含水量在6~8%左右,從2、3 月起放在0~5℃溫度下密封貯藏。播種前進行純度、千粒重、發芽率等種子檢驗。杉木球果的出子率通常為 3~5%,種子純度85~95%,千粒重5.9~9.7克,每千克種子12~15萬粒,實驗室發芽率30~40%,場圃發芽率則更低,大致為實驗室發芽率的70%左右。
育苗
杉苗喜疏鬆、溼潤和排水良好的土壤。各種育苗技術措施,包括圃地選擇、整地、播種、種子出土後的苗期管理等各個環節,均需從培育規格苗出發。在4、5月前苗木幼嫩時期,要提防發生猝倒病,除在整地作床時注意土壤消毒和適當早播外,還應注意排水防旱,以利保苗。6~9月後,苗木生長進入盛期,要適時遮蔭、追肥、灌溉、鬆土除草、間苗、定苗,並繼續注意抗高溫乾旱、排水和防病。10月以後,苗木生長趨於停止,形成頂芽時停止施肥和灌溉。為提高造林成效,要選擇壯苗出圃造林。
造林地選擇和清理
杉木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宜綜合考慮氣候、 地形、 巖性、土壤及植被等立地因素,慎重選擇造林地。一般選在水溼條件比較優越、土壤深厚、疏鬆、植被高大茂密的山腹、山腳、山窪、谷地及陰坡各種形式的混交林,以利於保護環境和維持地力,也可防止病蟲害的蔓延擴充套件。
因幼樹對雜草灌木競爭能力較弱,造林前要細緻整地。 中國山區杉農對造林地清理的傳統做法包括劈山、煉山及挖山 3道工序。劈山是將造林地上的雜木野草沿等高線,由上而下全部砍倒、晒乾。此道工序除雨季外,全年均可進行。煉山是劈山後用火燒的方法清理造林地。挖山即整地,習慣上採用全墾整地,煉山後隨即進行,以免灰分流失。
造林密度
杉木造林密度因各地經營習慣和自然經濟條件而不同。在湖南會同、貴州錦屏、福建建甌等小材無銷路、農民有農林間作和不間伐習慣的地區,造林密度較小,在山窪、山腳每公頃栽1400~1800株,山腰、山坡每公頃 1800~2500株。在福建南平及小材有銷路、幼林不間種作物、實行間伐的新產區,造林密度每公頃3000~4500株,10年後保留2500~3000株,林木生長也好。
造林方法
杉木有栽植、插條及分櫱苗造林 3種方法。栽植造林成活率高,早期生長快,後期衰老晚,是現在的主要造林方法。插條造林可保持母本的優良特性,但條源有限,成活率較低,目前只在一些有插條傳統的地區小面積使用。分櫱造林不僅來源少,造林效果也不及上述兩種方法,很少採用。
栽植造林的季節在中帶和南帶以12月至翌年2月效果較好,但在冬季乾旱或有嚴寒的地方,則以春季栽植為妥。栽植宜穴大而深,使根系舒展,苗梢宜向下坡(俗稱不反山),適當深栽,分層覆土打實,才能保證成活和生長良好。
插條造林用的插條,以選火苗(煉山後伐根上抽出的萌條)為好,要粗壯端直,頂芽飽滿,針葉密生而堅韌,側枝少,長度一般為30~50釐米。擷取插條要快刀斜劈,切口斜面應與插條頂梢的傾向相反。扦插時間以立春到清明、形成層開始活動時為宜。插入土前先用鐵製或木製插杉錐引洞,插入時苗梢向下坡,切口斜面向上坡,深度以插條長度的1/2~1/3為宜。
幼林撫育
如與農作物間作,撫育即結合間作進行,否則要進行專門的撫育,以中耕除草為主,每年進行1~2次。又因杉木易生萌櫱,特別當栽植過淺,頂芽受傷時,更易造成一樹多幹,嚴重影響生長。故要及時用快刀切除萌條,並培厚土壓萌。間作在杉木造林後鬱閉前2~3年內進行,可間種糧食作物(如玉米、薯類)、油料作物(如黃豆、花生、芝麻)、經濟作物(如菸草、油桐等)或綠肥(如丘陵地區)。間作地的坡度宜較緩。間種矮稈作物,尤其是豆類作物,有覆蓋林地、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功效。間種密度不能太大,與幼樹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一般為30~40釐米)。作物收穫後的莖稈儘可能還林,以利於提高土壤肥力(見林農間作)。
間伐
杉木生長髮育進入速生階段後,自然整枝和自然稀疏迅速進行。一般認為應在被壓木佔總株數的10%以上、自然整枝達到全樹高的1/4~1/3、鬱閉度到 0.8~0.9 、胸徑連年生長量開始下降時開始間伐。第一次間伐的強度為30~50%(按株數),保留林分鬱閉度0.6~0.7。立地條件好、初植密度大的間伐強度可大些,反之則小些。間伐的方式,因杉木多為同齡純林,適用下層撫育。間伐間隔期決定於林冠恢復鬱閉的速度,一般為4~6年。造林密度每公頃在3000株以下的,可只進行一次間伐。
採伐更新
杉木的採伐年齡通常根據數量成熟和工藝成熟齡確定。數量成熟齡一般在16~40年,多數在20~30年。因立地條件、經營強度和林木起源而異。丘陵及南部地區早些(15~25年),山區及北部地區遲些(25~40年)。採伐方式歷來實行小面積皆伐,面積從1~5公頃不等,伐後採用栽苗或萌芽更新。栽苗更新方法與荒山造林相似。萌芽更新是利用伐樁基部的休眠芽與少數不定芽萌生的新條,更新成林。萌芽能力可保持到60~80年以後,但在30年左右最強。萌芽更新要掌握採伐的年齡、季節以及伐根處理和選擇萌條等環節。採伐年齡宜在30年以前,採伐季節宜在冬季或早春,即在林木休眠期內,此時萌芽力強,抽出的芽條長得快。採伐時伐樁要低,伐後覆以薄土,冬季前進行煉山。翌年夏季撫育時選留伐樁上方或兩側健壯端直的萌條1~2根,作培育物件。遇有缺苗,及時用實生苗或插條補植。萌芽更新方法簡便,初期生長快;但易早衰,老年易心腐,難成大材;且尖削度大,基部彎曲,材質疏鬆,木材工藝價值較低,在杉木重要產區較少採用。
病蟲害
杉木苗期主要有猝倒病為害,包括種腐、梢腐、立枯等。應注意選好圃地,採用高床,灌溉排澇,適當遮蔭,並在必要時施用藥劑,以控制發病。造林時如選地不當,或撫育管理不善,還會導致細菌性病害如杉木炭疽病和細菌性葉斑病以及生理性病害的黃化病等。主要害蟲有粗梢雙條杉天牛、杉棕天牛蛀食樹幹,杉梢小卷蛾幼蟲蛀入林木嫩梢頂部或頂芽,黑翅大白蟻和黃翅大白蟻為害杉木的根莖和樹皮等。影響杉木生長,嚴重時全株枯死。杉木蟲害多發生於丘陵地區,中心產區很少發生,主要由選地不當,或樹種單純而引起。此外,有些鳥類如錫嘴雀、星鴉等則常竊食球果或種子(見森林鳥獸害)。
用途
木材紋理通直,結構均勻,早晚材界限不明顯,強度相差小,不翹不裂。木材容重0.39,每釐米年輪數平均3.0,晚材率22.0%,幹縮係數(體積)0.386,順紋抗壓極限強度358千克/平方釐米,靜曲極限強度661千克/平方釐米,端面強度285千克/平方釐米。材質輕韌,強度適中,質量係數高。具香味,材中含有“杉腦”,能抗蟲耐腐。杉木是中國最普遍而重要的商品材,廣泛用於建築、橋樑、造船、電杆、傢俱、器具等方面。樹皮可蓋屋頂,單寧含量約10%。側枝可制木桶及桶柄。根、皮、果、葉均可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