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蝦

[拼音]:heilutu

[英文]:Heilu soil

發育於黃土母質上的具有殘積粘化層(俗稱黑壚土層)的黑鈣土型土壤。其剖面上部有一暗灰色的有隱粘化特徵的腐殖質層;此層雖較深厚和疏鬆,但腐殖質含量不高。分佈於中國陝西北部、 甘肅東部、 寧夏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的黃土塬地、黃土丘陵和河谷高階地。其中以地形平坦,侵蝕較輕的董志塬、早勝塬、洛川塬等塬區為多,是中國黃土高原地區主要土類之一。

形成

黃土母質疏鬆、深厚並含有豐富的礦質養分,草原植被生長繁茂。在這樣的生態條件下,生物和母質間旺盛的物質交換賦於黑壚土以深厚的腐殖質層 (80~100釐米)。但因黑壚土處於中國暖溫帶熱量較高地區,加之成土母質的通透性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有機物的合成和腐殖質的累積,其有機質的含量一般僅在1~3%之間。高溫與多雨季節同時出現,一方面有利於原生礦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礦物的形成,並使黑壚土因殘積粘化而具有隱粘化特徵;另一方面土壤中水溶性鹽類的溶解度提高並隨下滲水流遷移,又使明顯下移的鈣、鎂等鹽類在剖面下部形成澱積層。土壤碳酸鹽新生體以假菌絲狀和小結核狀為主,碳酸鹽澱積的深度可達3米上下。因土壤中水溶性鹽類的淋溶較充分,剖面無鹽漬化特徵。從粘土礦物成分特徵看,土壤風化仍處於初期階段。

性狀

黑壚土在長期耕作和施肥(土糞)的影響下,形成了特有的剖面構型。其堆積最厚的剖面具有:

(1)熟化層。厚20~30釐米,可分為耕作層和犁底層。耕層暗灰棕色,粉壤土,強石灰性反應,團粒和團塊狀結構,疏鬆軟綿,易耕作。犁底層的團塊狀下部見有鱗片狀結構,緊實,容重大(1.4克/釐米3),有磚瓦碎塊和炭屑等侵入體,向下過渡明顯。

(2)古耕層。厚10~15釐米,暗灰帶褐色,粘壤質,稜塊狀結構,較多假菌絲和霜粉狀石灰新生體,有磚瓦碎塊和炭屑,向下逐漸過渡。

(3)腐殖質層。厚50~80釐米,暗灰稍帶褐色,粘壤土,擬稜塊狀結構,有小孔和動物穴。沿結構面的孔壁蟲糞上,有大量霜粉狀和假菌絲狀石灰新生體,呈舌狀向下過渡。過渡層厚約70釐米,顏色不均一,有時有少量豆狀和瘤狀小石灰結核。

(4)石灰澱積層。厚約150釐米,淡棕帶黃色,粘壤土,塊狀和擬稜柱狀結構,稍緊實,多豆狀和瘤狀小石灰結核,有少量小孔和動物穴,經顯微觀察,見有大量針、棒狀的石灰晶體和雛形結核,並有大量植物殘體,向下逐漸過渡。

(5)母質層。淺棕帶黃色,粘壤土,有個別根系和動物孔穴,並有少量豆狀和瘤狀小石灰結核。通常在熟化層之下緊接著為腐殖質層;但後者因耕種和侵蝕而日見淺薄。

黑壚土的顆粒組成以粉砂粒為主,其含量約佔一半以上;物理性粘粒在腐殖質層約佔40%,在母質層和耕作層約佔28~30%。微團聚體較多,結構呈多孔狀,容量低(1.1~1.4克/釐米3)。最大吸溼水4~6%,凋萎溼度7~8%,田間持水量約19~23%,如按2米深土層的田間持水量(以土壤容積%表示)計算,可儲蓄550毫米水分。

黑壚土含礦質養分豐富,全鉀含量1.6~2.0%;全磷0.15~0.17%,但有效磷較低;全氮量0.03~0.1%。陽離子交換量9~14毫克當量/100克土。土壤呈微鹼性反應(pH7.4~8.0),石灰含量7~17%。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並含有少量高嶺石和蒙脫石。

型別

除典型黑壚土外,尚可分下列亞類:

(1)黑焦土。多見於黃土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分別與慄鈣土和灰鈣土相連線。發育於砂黃土。腐殖質層厚1~1.5米,質粗色暗;物理粘粒20%,約為母質的4倍。石灰澱積層明顯,土壤pH8.5左右,石灰含量0.2~2.8%。陽離子交換量低。土乾性熱,發苗快,後勁差。

(2)粘化黑壚土。多見於黃土高原的南部與土相連線。腐殖質層厚40~80釐米,粘化現象明顯,呈灰褐色。澱積層有較多豆狀和瘤狀石灰結核,全剖面呈強石灰反應,石灰含量為1~12%。保水保肥力較強,肥力高。

(3)黑麻土。多見於六盤山以西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高丘平坦處,腐殖質層厚1米以上,顏色較黑,有機質含量2~3%,全剖面強石灰性反應;土溼性涼,耐旱不耐澇。

利用

由於黑壚土的腐殖質層深厚,適耕性又較強,已全部為耕種土壤。但為防止土壤侵蝕,利用時應採取措施制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資源,擴大灌溉面積並增施有機肥料。(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