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變化體

[拼音]:Miaozu yinyue

[英文]:music of Miao nationality

苗族分佈在中國貴州、湖南、雲南、湖北、四川和廣西等省區,人口5030897人(1982年統計)。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由於人口的分佈具有大分散、小聚居,和多居住在高山地區的特點,形成了幾個不同的方言區:東部方言(湘西方言)、中部方言(黔東南方言)、西部方言(川、滇、黔方言)、滇東北方言和一種口語──黔中南口語。各方言區內還流行數十種土語。各方言、土語之間在語音、詞彙、語法結構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流傳在各地區的民間音樂,也明顯地帶有當地土語語音的特徵,具有鮮明的個性。

苗族音樂共分4大類:民歌、說唱、舞蹈音樂、器樂。

民歌

苗族民歌在歌詞語言方面有純用苗語、純用漢語和苗漢語混合使用的 3種。純用漢語的歌詞在格律方面與漢族民歌相同;苗漢語混合使用的,僅在歌曲的主體部分用漢語歌詞,其格律與漢族民歌相同,各種襯字、引子襯腔和尾腔後續附加的部分,則用苗語。純用苗語的歌詞,其詞體結構與押韻方式因地區而異:在湘西方言區內,分為7字3句、7字4、6、8句和9字2句、10字 2句、13字2句以及部分4字、5字4 句體和散文詩體。押韻分為“單韻”、“雙韻”和“三角碼”等 3種。在湘西方言區以外的各個地區,句式多以5句為主;短歌是5字4、6、8句不等;長歌少則數十句,多則數千句,不興押韻,只諧聲調,分3種方式:

(1)嚴格諧調:後句各字與前句各字的聲調分別一致,全歌各行各字的聲調均相一致。

(2)句尾諧調:各句末字的聲調必須一致。

(3)換調:只限於長歌使用,長歌多系句尾諧調,但在各個段落或各個部分允許換調。苗族民歌按傳統習慣可分為6種:

飛歌

以貴州黔東南的臺江、雷山、凱里等縣所流傳的飛歌最有代表性。湘西稱“韶唔”即高腔之意;滇東北地區、湘西南靖縣與城步一帶叫山歌;雲南及黔東南區域性地區和黔西北一帶叫“喊歌”、“吼歌”與“順路歌”等。飛歌只在山崗林野與田間地頭演唱,音調高昂、氣勢雄偉。其特徵是節奏寬廣自由、旋律悠揚起伏,長音可以盡氣息延長,句間可以任意延長休止,句內喜用滑音級進,句尾收腔慣用甩音,終止時常附帶一聲高昂的吶喊聲。每於勞作間歇,常由2人放聲高歌,女用真聲、男用假聲演唱。在黔東南還分男聲飛歌與女聲飛歌兩種。各地區的飛歌雖有不同,但其體裁特徵卻是相同的。例如:飛歌的題材較廣泛,有生產勞動歌、季節時令歌、迎送客人歌和情歌等。在湘西及雲南等地區,情歌佔多數。

遊方歌

苗族青年男女以唱歌的方式來公開交往,選擇物件。這種活動在黔東南及黔南一帶稱“遊方”,所唱的歌曲稱遊方歌。在雲南及黔西北稱“月亮歌”、“阿方”或“篩娘”;湘西吉首、鳳凰一帶稱野外情歌;湘西南稱情歌;廣西大苗山和貴州從江一帶則叫“坐妹”或“坐姑娘”等。遊方所唱的歌曲都有一定的程式和內容。如第1次見面唱見面歌,雙方皆唱自謙的內容;再次見面時唱相思歌開頭。第 3次見面以後才通過對歌探詢對方的婚姻狀況。隨著雙方感情的增進和遇到各種挫折,唱出許多歌,如相戀歌、婚誓歌、斷心歌、逃婚歌、斷情歌、分心歌、抗婚歌、詛咒歌等。遊方歌的曲調婉轉細膩,其音樂風格與本地區的飛歌有密切聯絡。尤其唱法上獨具特色。在多數地區男女都用假聲的輕聲唱法。在音量、語調、以及情感上發生的細微變化,從而引起音律的浮動以及細緻的裝飾、滑音和起腔、收腔時吐出深沉的氣息等等,形成了遊方歌的風格特徵。例如:黔東南的遊方歌,有兩種不同的歌腔:一種是在集體對唱階段演唱的“戲喲”(意為感嘆性唱腔),又稱“調子歌”。這種歌腔在不同的方言區中有不同的變體,主要特徵是節奏緩廣自由,多為混合拍子,多用大三度下行徐緩滑音級進。出現於樂句各部位的長音,都盡氣息之所能而任意延長,頻繁運用感嘆性襯腔。另一種是在單獨談心階段唱的“戲迪”(意為朗誦性唱腔),又稱“悄悄話”或“數句句”。無論男女,聲音柔細近乎耳語。節奏輕快,一字一音,旋律流暢單純,極富語調特色,歌尾常墊以一個短小的感嘆性唱腔作為收束。這兩種唱腔在黔東南都不用樂器伴奏。在雲南和黔西北與黔西南地區,一般用各式直簫、蘆笙、口琴等樂器伴奏。到單獨談心階段時,以撥彈口簧傾吐彼此的心曲。大部分地區是單聲部歌曲,僅在湘西南的靖縣、黔西北的納雍、大方、黔西、織金,黔西南的普定和黔東南的臺江等地,有男女混聲二部與混聲三部的遊方歌。臺江地區有起聲不同步,以自由模仿結合運用支聲襯腔的復調形式。其他地區是在單聲部主體唱段的後繼部分,構成一個以對比節奏結合支聲襯腔的復調段落。支聲復調式遊方歌曲例如下:

風俗歌

分節日風俗歌與生活風俗歌兩種。賽歌與器樂演奏是苗族傳統節日活動的基本內容。黔東南清水江一帶流行的“龍船節歌”圍繞龍船節的起源和意義進行歌唱,已形成一種獨特的體裁形式。其詞體是5字2句為一段;曲式是呼應式上下句結構,上句帶有特殊的襯腔向高音跳進,下句落入低聲區,引出群聲齊唱,帶有一個吶喊性的音節作為收束,情緒紅火熾烈。在生活風俗歌中,各地都流行伴嫁歌、出嫁歌和喪歌、哀歌、孝歌等,名稱基本相同。

酒歌

流傳在各地的酒歌分兩種:一種是用於禮俗的敬酒歌、祝酒歌,在雲南及黔西北一帶有敬飯歌與敬菜歌,演唱時帶有舞蹈動作;另一種是在節日酒會中,老人演唱酒歌敘事擺古,對青年進行傳統教育和傳授知識。這兩種酒歌都是對唱形式,分男聲對唱、女聲對唱和男女聲對唱3種。敘事酒歌的歌詞少則數十句,多則唱個通宵,都是分節歌的曲式。在黔東南地區,酒歌分為飛歌調酒歌與朗誦調酒歌。飛歌調酒歌用於禮俗性演唱,常以一個高亢的樂句起腔,句首和句尾形成長音,有一種莊重的氣氛。結構通常是上下句反覆變化。朗誦調酒歌只用於敘事性演唱,偏重於詞句的陳述,其結構特點是由一個帶有感嘆性的襯腔作為起句,連線許多短句組合而成。曲調風格接近語調,節拍經常變化,其起句和段落結束處的收腔總是一致的。各種曲調和風格的酒歌,不下數十種。在黔東南地區流行的酒歌,還演變為一種中年人喜唱的“大歌”。分男聲大歌與女聲大歌兩種。在黔西北與雲南區域性地區的演唱中,具有雙聲部尾腔的多種形式,名叫“諾鬥”(即幫腔之意)。敘事酒歌因其傳唱內容的廣泛,形成了多種不同的類別。如“古歌”,它的題材包括天地形成與萬物生長、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和遷徙歷史等;“苦歌”,包括傾訴階級壓迫與封建婚姻之苦;“反歌”,主要傳唱苗族人民反抗反動統治起而鬥爭的史話和英雄事蹟。

祭祀歌

在苗族的各種祭祀儀典活動中,祭祀歌多為禮師(巫師)與頭人領唱,群眾合唱。其聲腔特點、演唱形式與祭祀的內容和規模的大小有直接聯絡。可分 3種:第1種是應用於盛大祭祖活動的“鼓社歌”,雲南及廣西大苗山等地稱“牯髒歌”,湘西稱“吃牛歌”,鬆桃及黔西北的區域性地區稱“敲棒棒豬”等,並與銅鼓舞、木鼓舞及蘆笙舞同時進行,規模龐大。第2種是祭祀新去世老人的儀式歌。雲南滇東北和黔西北一帶稱“姑媽話”和“白喜事酒令歌”,在殺牛、殺豬和獻牲的儀式中,祭師(巫師)演唱與蘆笙演奏交替進行。這些地區的祭祀歌也有雙聲部尾腔應和。第 3種是巫師祭神除病免災的儀式歌,是一人獨唱的朗誦調。其歌詞內容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有些卻也有史料價值。前兩種祭祀歌的音調,都由敘事酒歌演變而來。

兒歌

在湘西流行的《捉蜻蜒》、廣西融水一帶流行的《討肉歌》與《賴粑歌》、廣西大苗山區流行的《放鴨歌》與《挑水歌》等兒歌,節奏活潑、樂匯單純、樂句短小、曲式結構帶方整性的居多。雲南、大苗山區流行的催眠歌和哄兒歌,無固定的歌詞,多系即興編唱,用一個短小的核心音調,加上感情襯腔不斷反覆,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說唱

苗族的說唱形式,稱為《道理歌》,源出於苗族古代社會的“理歌”與“理詞”,用於調解民事糾紛,係一種說白加唱的形式,曲調近似朗誦調酒歌。

舞蹈音樂

有蘆笙樂舞與鼓舞兩種。

蘆笙樂舞

是苗族人民最喜愛的樂舞形式,舞蹈者也是蘆笙的演奏者,自吹自舞。各地流行的蘆笙舞曲都有各自獨立的主題內容與地方風格,曲牌相當豐富,常有以數十首樂曲聯接成套的蘆笙曲。“蘆笙排舞”由各式型號的蘆笙4、5支組成蘆笙隊,以最大的一支帶頭,邊吹邊舞,始終保持一字隊形,姑娘們圍著蘆笙隊旋轉起舞。“蘆笙隊舞”由數十支各式型號的蘆笙組成,大蘆笙居中,其餘成圓圈,先由小蘆笙領奏序曲,然後由蘆笙隊齊奏。“踩蘆笙”蘆笙隊不參加舞蹈,只在一旁伴奏,一群姑娘排列成單行,踏著節拍循圓形線條舞蹈。“鬥雞”是廣泛流行的蘆笙雙人舞,舞曲活潑、急驟、流暢。演奏姿勢與舞蹈密切結合。

鼓舞

鼓舞分兩種:

(1)銅鼓舞與木鼓舞。分男舞、女舞和男女混合舞3種形式。多系4拍組合。黔東南流行的一種銅鼓舞叫“嘎咚咚”,是3拍子,其節拍是次強、強、強的序列,很有特色。

(2)花鼓舞盛行於東部方言區的湘西和貴州鬆桃等地區,如鳳凰、鬆桃的花鼓舞,古丈的團圓鼓舞、調年鼓舞和筒子鼓舞,鬆桃、花垣一帶的單人鼓舞、雙人鼓舞和猴兒鼓舞等。苗族的蘆笙舞與鼓舞都具有祭祀性質。各種舞蹈都與器樂密切結合。

器樂

苗族的民間樂器有:

(1)竹管樂器。有短橫笛、莽笛(即低音笛)與塞栓直簫和姊妹簫等 4種。塞栓直簫分3眼、4眼、5眼、6眼和低音大直簫數種。

(2)簧哨樂器。有蘆笙、簧哨直簫、排笙、低音莽筒等數種。

(3)口弦。有單簧與雙簧兩種。

(4)打擊樂器。有銅鼓,木鼓、皮鼓、竹柝、青銅低音大篩鑼、大鑼、馬鑼、包包鑼、大鑔、小鑔等。此外,在苗族地區還有牛角號、竹膜笛、嗩吶、二胡、四胡等,這些樂器大致與漢族樂器相似。

苗族的器樂,除蘆笙樂曲與嗩吶樂曲具有本身的曲牌外,其他樂器基本上還處於吹歌階段。蘆笙曲的曲調繁多,有一套曲牌。在民間普遍流傳一種口授譜,稱“蘆笙詞”或“蘆笙歌”,有5類:

(1)祭祖活動的儀式音樂大譜;

(2)地區性節日活動的開場大譜;

(3)婚喪禮俗的儀式音樂;

(4)各種生活小曲;

(5)蘆笙舞曲。在各類樂曲中,前3 類皆屬多段連線的組曲。如黔東南從江縣一帶的《踩歌堂》大譜,長達31段之多,其連線方式是用一首“母曲”在各個部分出現與其他各曲連成整體。生活小曲一類基本都是零星散曲,其中不少是各種大譜中的一些段落。這些小曲和大譜,都以專用的標題和蘆笙來解釋音樂的具體內容。如流行於貴陽谷立、高坡、孟關一帶的蘆笙曲《諾德仲之歌》,便是紀念這個地區的民族英雄諾德仲的多段結構敘事曲。

苗族音樂的 3種聲部織體即單聲音樂、和聲音樂與復調音樂,它的旋法在多數地區常見,其旋律始終在一個五度或八度以內作三和絃分解式的運動,偶爾在一些旋律支幹音上由二度倚音作裝飾,這樣便形成跳進較多的風格特點。在一些地區,旋律始終在一個短小的音列中,作級進活動,這樣便形成了級進較多的風格特點。另外,苗族音樂十分講究旋律的核心音調,各地區的民歌或是器樂,都是圍繞一個核心音調變化發展而成的,都具有各方言土語區音樂風格的特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苗族音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各苗族自治州建立了專業音樂舞蹈團體及研究機構,專業音樂工作者收集整理苗族民間音樂,編印出版了研究資料,培養了一批苗族音樂工作者。苗族民間歌手阿泡、阿祝,苗族女高音歌唱家阿旺、阿桑和蘆笙演奏家東丹甘、餘富文等,在國內和各苗族地區享有盛名。優秀的作品有舞劇《蔓蘿花》、蘆笙敘事曲《諾德仲之歌》及小提琴曲《苗嶺的早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