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加工

[拼音]:nongye jixie yunyong

[英文]: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nagement

合理使用和管理農業機械的原理及方法。主要內容包括:農業機械化作業專案的選擇、工藝方案的選定、機具型號的確定及配備、機械的管理和技術維護等。能否在農業生產中正確運用農業機械,關係到能否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作業質量,降低作業成本,保障作業安全,以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

機械化作業專案的選擇

根據農業企業所在地區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及農業生產的需要,可優先發展的農業機械化作業專案一般是:能防禦或抗拒水、旱、病、蟲等自然災害,實現高產穩產的作業專案;能改善生產條件,促進作物生長髮育的作業專案;以及能促進全年各季用工量趨向平衡,且投資少,經濟效益高,能促進多種經營發展的作業專案。因此,對種植業來說,耕地、種植、排灌、植保、收穫、農產品加工、運輸等作業應常被列為優先運用機械作業的專案。

機械化工藝方案的選定

根據農業生產條件、耕作栽培制度和農藝技術要求,合理確定每種作物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工藝方案和每項機械化作業的工藝及組織,是農業機械運用的重要內容。機械化工藝方案主要包括分段單項作業或聯合作業的選定,作業的時間、次數及技術要求的確定,農業機械作業機組的編制和機組田間行走方法的選擇,以及安全作業檢查和作業質量檢驗等。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下列兩個方面。

農業機械作業機組

即動力機械與配套作業機具的組合體。應根據生產條件、機具效能和農業技術要求,使動力處於最佳負荷狀況,以便充分利用功率,提高工作效率,保證作業質量和降低作業成本。按作業時一次完成作業專案的種類和數量,可分為單項作業機組、複式作業機組和聯合作業機組;按作業時工作幅寬的大小,可分為窄幅機組和寬幅機組;按作業機具與動力機械連線的方式,可分為牽引式農業機械、懸掛式農業機械、半懸掛式農業機械和自走式農業機械等。

衡量農業機械作業機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是機組生產率,即機組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作業量。其計量單位:田間作業用畝,運輸作業用噸·公里,加工作業用千克或噸,提水、推土作業用立方米等計算。為便於統計和對比,可把不同的單位摺合成標準畝。機組生產率的高低一般與動力機械功率大小直接有關。機組的配套和使用是否合理,可用單位功率的生產率來衡量,即單位時間內每千瓦平均功率完成的作業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機組生產率能加快作業進度,不誤農時,降低作業成本。提高農機機組生產率的途徑有:實行生產責任制,調動機務人員的積極性;選擇合適的機具型號,合理配套;做好機組作業前的準備工作,確保機組具有良好的技術狀態;選擇機組正確的執行方法及提高機務人員的操作水平等。

農業機組執行方法

即機組田間作業的執行路線,由作業的工藝特點和機具的結構特點決定。一般有 3種基本方法(見圖):直行法,機組順田區長邊行走進行作業,如播種作業採用的梭式行走法(圖a);繞行法,機組沿作業區四周執行時進行作業,如穀物聯合收割機進行收穫作業時的行走法(圖b);斜行法,機組與作業區邊線呈一斜角作直線執行時進行作業,如耕地作業時採用的對角耙法(圖 c)。根據機組和田塊形狀的不同,在基本執行方法的基礎上還可演變出多樣的執行方法:如按往復行程是否毗連而有毗連執行和不毗連執行;按機組地頭轉變的形狀不同而有無環節轉彎執行和有環節轉彎執行;按作業開始行程的位置則有從作業區邊界開始的執行和從作業區中心開始的執行等。評價各種執行方法是否合理的指標有:機組工作行程率(反映作業機組工作時間利用程度的指標,即機組在田間作業時工作行程與總行程之比)、作業質量、地塊劃分的方便性和機具操縱的方便性等。選擇合理的執行方法,有利於保證作業質量,減少空行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作業成本。

配套機組的選擇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拖拉機型號,包括拖拉機額定牽引力或發動機額定功率等級、行走機構型別和掛接方式等的選擇。由於耕地作業在田間作業中負荷最重,一般根據耕地所需牽引力大小作為選擇拖拉機額定牽引力或發動機額定功率等級的依據,並要同作業機械的牽引阻力相適應。在單位幅寬阻力較小的作業機械同拖拉機配套時,可採用多臺組合、複式作業或聯合作業等形式,以充分利用拖拉機的功率。

行走機構的型別(履帶式、兩輪或四輪驅動式)直接影響到拖拉機的附著效能、通過效能和牽引效率,應根據土壤型別、田塊大小和作業專案等進行選擇。一般情況下采用兩輪驅動式,在土壤粘重、含水量較大的地區或坡地,可採用履帶式或四輪驅動式。

農業機械配備

農業機械配備方法主要有經驗法、工作量法、能量法、最小費用法和最大利潤法等。工作量法是在研究生產單位機械作業量的基礎上進行機械配備;能量法是在研究生產單位機械作業能量消耗量的基礎上進行機械配備;最小費用法是以生產單位能達到最低機械作業費用為目標,確定機械配備的數量;最大利潤法是以生產單位能取得最大利潤為目標確定機械配備的數量。近年來應用系統分析方法和電子計算機來解決農業機械的配備問題,根據各生產單位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條件,選擇不同的目標函式(如最小能量消耗、最低費用或最大經濟效益等)和約束條件(如作業質量要求、土壤條件、作物條件等)建立數學模型,求解農業機械配備的最優方案。在此基礎上配備必要的油料(燃油和潤滑油)的貯、運、淨化、新增裝置和維修裝置等。

農業機械管理

良好的管理對充分發揮機械效能和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內容包括制訂和執行下列計劃和制度:

(1)機務工作計劃。包括機械作業計劃、保養修理計劃、零配件材料供應計劃、油料消耗計劃等。

(2)機務規章制度。包括機務及管理人員崗位責任制、經濟責任制、安全責任制及技術培訓制度等,目的是使每個人員在執行工作任務時有章可循,職責分明,以充分發揮工作積極性。

(3)安全保障措施。包括各種防護裝置的設定和檢查、操作人員的安全教育及安全操作、振動和噪聲的控制、農藥及其他有毒物質的防護、防止農機物料汙染環境、各種標誌的設定等,以保證農業機械的正常運轉和作業,保障機械及人員的安全。

(4)機械作業成本核算。根據機器價格和使用壽命或經濟壽命,正確計算機具的折舊費、油料費、人員工資、小修及維護保養費、大修提成費及農業機械管理費等,常折算成農機具完成單位作業量的成本或農機具的年度總成本(見農業機械修理)。

農業機械技術維護

是在機械的正常使用期限內,保持其良好技術狀態的綜合措施,通常採用計劃預防維護制。其基本內容有下述幾種。

試運轉

俗稱農業機械磨合。新的或經過大修理的農業機械,在進行作業前,按一定規範進行空轉或輕負荷磨合,使零件間的粗糙表面逐漸磨平,形成光滑的表面並保持正常間隙,發現和排除故障,為轉入正式使用和延長農機具使用壽命打下良好基礎。

技術保養

是定期、定項地對農業機械進行檢查、清洗、潤滑、緊固,調整和更換損壞或磨損的零件。按保養時間的間隔距離,可分為每班保養和定期保養。每班保養是指每班工作結束後進行的保養;定期保養是指農業機器在達到一定的工作小時、耗油量或作業量以後進行的保養。在中國對大、中型拖拉機一般實行四號五級保養制,即班保養和一、二、三、四號定期保養。各種牌號拖拉機各號保養的間距和具體內容都列入說明書中。一般是保養號數越高,其保養內容越多,保養技術越複雜。

技術診斷

利用各種儀器和裝置,通過一定的診斷程式,定期和不定期地檢查農業機械的技術狀態,預防機械發生故障和及時排除故障,以保證農業機械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減少機械維修費用,同時也為農業機械進行大修或更新提供決策依據。

合理保管

做好農業機械在非作業期間,特別是冬季的保管工作,可以減輕機械零部件在停放期間的損壞,保障機械的正常技術狀態。根據各種零部件的材料及特性,相應採取防鏽、防腐、防變形、防凍、防火、防盜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