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混凝土

[拼音]:Baoguosi Dadian

[英文]:Main Hall of Baoguo Temple

保國寺在浙江省寧波市西15公里的靈山,相傳始建於東漢,原名靈山寺,唐末改今名,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現存建築除大殿外均為清代建築。大殿建於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和同時期的建築相比,有其獨特的手法和特點。

大殿前現有石砌月臺。殿身原面闊三間,寬11.9米,進深三間八椽,深13.35米,平面呈縱長方形,有簷柱12根,內柱4根,上覆單簷歇山頂。清乾隆時在殿前方和兩側加建下簷,使原有斗栱柱枋包在室內,形成面闊五間重簷歇山頂的現狀。

大殿的樑架屬廳堂型構架,明間的左右兩道樑架為“八架椽屋乳栿三椽栿用四柱”。大殿分為前後兩部:前部三椽栿跨是敞廊,頂部裝天花藻井;後部五椽進深為殿內,用三椽栿和乳栿分為兩跨,與前部敞廊間原用格子門分隔,兩側和後簷用木骨泥牆封閉,今均不存。殿內樑架為徹上明造,不裝天花。值得注意處是此殿構架在中跨三椽栿下用順栿串,柱身作八瓣瓜楞形,敞廊闌額作月樑形,下用雀替,頂上裝小鬥八藻井,都是現存的最早例項。殿內側面和背面闌額作直樑形,下加由額,中間有蜀柱。

殿身斗栱用七鋪作,用材21.5×14.5釐米,約當《營造法式》中規定的五等材。柱頭和補間鋪作均挑出二栱二昂。柱頭鋪作昂身長達兩步架,後尾壓在內柱斗栱之下,中部立蜀柱承託檁,作用如斜架。補間鋪作在明間和山面前二間用兩朵。柱頭櫨鬥隨柱身作八瓣圓形,補間櫨鬥四角凹入做海棠瓣狀。藻井鋪作用17×11.5釐米材(約當七等材)。

此殿前為裝藻井的敞廊,後為徹上明造的殿內,與福州華林寺大殿相同,是當時南方小殿的共同特點。長二跨的昂身和闌額下加由額蜀柱是唐代做法的遺存。瓜楞柱、月樑形闌額、雀替、八楞或海棠瓣狀的櫨鬥等,則是新出現的裝飾性處理手法,可見此殿是上承唐制下開宋風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