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韭

藥材名稱:鉤慄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錐慄、厚慄(湖南),木慄(浙江),大葉錐慄(廣西),猴板栗(湖北),葫蘆樹(安徽)。

基源:為殼鬥科栲屬植物鉤慄的果實。

原植物:鉤慄Castanopsis tibetana Hance,又名鉤栲(《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歷史:鉤慄始載於《本草拾遺》雲:“鉤慄生江南山谷,大木數圍,冬月不凋,其子似慄而圓小;又有雀子相似而圓黑,久食不飢。”所指即本種。

形態:為常綠喬木,高達30m;幼枝無毛。葉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15~30cm,寬5~10cm,邊緣中部以上或上部具疏齒,兩面無毛,下面幼時有紅鏽色鱗粃,老時變為銀灰色,或帶黃棕色,側脈15~18對;葉柄長1.5~3cm。雄花序圓錐狀或穗狀。雌花單生於總苞內。殼鬥球形,規則地4瓣裂,連刺直徑6~8cm,壁厚3~4mm;苞片針刺形,長1.5~2.5cm,基部合生成束,全部遮蔽殼鬥;堅果為頂部壓扁的圓錐形,直徑2~2.8cm,長1.5~1.8cm,密生褐色絨毛。花期5~6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423頁.圖846)

生境與分佈:生於溼潤的山地上。除臺灣和廣東(海南)外,產於長江以南各地。

生藥

採集: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果實。

化學性質

附 樹皮含鞣質。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