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材軋製

[拼音]:fengrenji

[英文]:sewing machine

用縫線(單根、雙根或多根)和機針將縫料(兩層或多層衣料、皮革、紙張等)縫合,或在縫料上縫綴裝飾線跡的機器。供家庭、工業和服務行業使用。

簡史

18世紀工業革命後,紡織業實現了機械化大生產,紡織物產量猛增,這對縫紉的機械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1790年,英國細木工聖托馬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先打洞、後穿線、縫製皮鞋用的單線鏈式線跡手搖縫紉機。但其發明設計直到1873年才被發現。1841年,法國裁縫B.蒂莫尼耶發明和製造了機針帶鉤子的鏈式線跡縫紉機,用於巴黎的一家軍服工廠,後被手縫工人搗毀。1845年,他在外界的財政資助下,開設世界上第一家縫紉機制造廠,生產出每分鐘可縫200個線跡的縫紉機。1832~1834年,美國機械工人W.亨特發明世界上第一臺使用兩根縫線和橫向擺動梭子、機針針尖帶穿線孔的鎖式線跡縫紉機,但未製造也未申請專利。1844年,美國人小埃利阿斯·豪發明了類似亨特發明的鎖式線跡縫紉機,並於1846年取得專利,但未被採用。

亨特和豪發明的針尖帶穿線孔的機針和鎖式線跡縫紉機,是縫紉機發明和應用的關鍵性突破,反過來又促進了縫紉機的發明。1845~1854年是縫紉機發明的黃金時代,那時發明的許多機構,迄今仍是實用的。如A.B.威爾遜發明的旋轉梭、固定梭子和四動作送料機構等。1851年,美國機械工人I.M.勝家在獨立設計和製造出鎖式線跡縫紉機後,立即建立勝家公司組織生產,並於1853年取得美國專利,同時繼續發明和購買其他發明專利,不斷改進了他的縫紉機。

早期發明的縫紉機大多是手搖式的。1859年,勝家公司生產出腳踏式家用縫紉機。1879年,勝家公司介紹了圓擺梭,為以後家用和低速工業用縫紉機的發展打下基礎。同年,美國人C.費希爾發明曲折線縫縫紉機。1889年,勝家公司創制了電動縫紉機。1940年瑞士愛爾娜公司創制採用筒式底板鋁合金鑄機殼、內藏電動機的行動式家用縫紉機。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家用多能縫紉機。60年代實現了工業用縫紉機的機械自動化。1975年,勝家公司發明電腦控制多能家用縫紉機,以後又逐步用於工業用縫紉機。

中國在1949年以後也發明了許多縫紉機,如廣州華南縫紉機廠的葵扇縫紉機,上海協昌縫紉機廠的醫療手術用縫合器,上海縫紉機一廠的羽毛球扎線機和簾子布接頭縫紉機,上海惠工縫紉機廠(即今中國標準縫紉機工業公司)的競賽自行車輪胎縫紉機和手帕曲牙邊縫紉機,上海縫紉機一廠和上海惠工縫紉機廠共同設計的汽燈紗罩縫紉機,西北輕工業學院的戲裝縫紉機,上海縫紉機研究所的電腦控制家用多能縫紉機等。

建立於1850年的勝家公司是最早生產縫紉機的兩家美國公司之一。當時縫紉機的產量僅次於時鐘,是最早大量生產的精密機械之一。1870年,美國共有生產縫紉機的公司69家。1871年,美國縫紉機年產量約70萬臺。在此前後,歐洲各國也開始生產縫紉機。至1891年,勝家公司已累計生產約1000萬臺,以後又陸續在英、德等國建立了勝家分公司。在較長的時間內,勝家公司基本上壟斷了世界的縫紉機生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邦德國、義大利的縫紉機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日本縫紉機企業也在政府資助下,生產出廉價的家用縫紉機,銷售到美國及世界各地。因此,美國的勝家公司逐年縮小其生產規模,除維持少量縫紉機生產外,大部分力量轉產其他產品。歐洲各國除生產傳統高檔家用縫紉機的公司外,其餘廠家大多生產工業用縫紉機。日本在50年代除生產家用縫紉機外還生產工業用縫紉機。為了適應美國的消費水平,日本在60年代以生產多能家用縫紉機為主,70年代起生產電子和電腦控制多能家用縫紉機。此時,工業先進國家的家用縫紉機市場已趨飽和,日本又轉向生產工業用縫紉機。由於日本縫紉機生產的勞動成本不斷提高,生產低檔縫紉機已無利可圖, 70年代初, 韓國特別是中國臺灣省的縫紉機工業崛起,生產中、低檔縫紉機並投入國際市場。臺灣省縫紉機出口以家用縫紉機為主,80年代初的年產量達300多萬臺。蘇聯的縫紉機生產也有相當水平,1986年年產量達170萬臺,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80年代初,全世界共有縫紉機3000多種,經常輪番生產的約有600種。

中國於1890年由美國輸入第一臺縫紉機。1905年開始在上海製造縫紉機零件。1928年,上海協昌縫紉機廠生產出第一臺44-13型工業用縫紉機。同年,上海勝美縫紉機廠生產出第一臺家用縫紉機。但在1949年以前,勝家縫紉機在中國仍處於壟斷地位。1949年後,中國開始大量生產低檔家用和工業用縫紉機。至80年代,家用電動多能縫紉機已分別由廣州華南縫紉機廠、上海協昌縫紉機廠和上海縫紉機一廠先後生產應市。具有先進水平的工業用高速平縫縫紉機、釘釦機、鎖眼機等也先後投放市場。中國能夠生產的縫紉機品種有 200多種。1949年中國縫紉機年產量僅為4000餘臺,而1977年則達420萬臺,產量佔世界第一位。1982年生產了1286萬臺,達到產量高峰。1987年,中國縫紉機年產量960萬臺,其中家用縫紉機888萬臺,工業用縫紉機72萬臺。為了促進縫紉機工業的技術進步,1963年在上海成立了縫紉機研究室,後擴充套件成為上海縫紉機研究所。以後,各主要生產地區和工廠相繼成立了研究室(所)。這些研究室(所)除進行部分工藝和裝置研究外,主要自行或受企業委託進行新產品的設計和試製,還開展國內外科技交流、制訂行業標準、負責產品質量檢測。設立在上海縫紉機研究所內的全國縫紉機科技情報站、中國縫紉機標準化質量檢測中心站和中國縫紉機協會祕書處都是全國性的機構和代表縫紉機行業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單位。

型別

按用途可分為家用縫紉機、工業用縫紉機和介乎二者之間的服務性行業用縫紉機;按驅動方式可分為手搖、腳踏和電動縫紉機;按縫製的線跡可分為仿手縫線跡、鎖式線跡、單線鏈式線跡、雙線或多線鏈式線跡、單線或多線包邊鏈式線跡和多線覆蓋鏈式線跡縫紉機。

在縫紉過程中,縫紉機機針每穿過縫料二次,在其間距上由縫線構成的單元叫做線跡。許多連續的線跡構成線縫。中國國家標準GB4514-84規定,線跡分為六大類共88種。其中,100類為單線鏈式線跡,計有7種;200類為仿手縫線跡,計有13種;300類為雙線或多線鎖式線跡,計有27種;400類為雙線或多線鏈式線跡,計有17種;500類為單線或多線包邊鏈式線跡,計有15種;600類為多線覆蓋鏈式線跡(亦稱繃縫線跡),計有9種。典型的線跡有單線鏈式、雙線鎖式、雙線鏈式、三線包邊鏈式、雙針四線覆蓋鏈式等5種。

單線鏈式線跡

由機針上的一根縫線自連形成(圖1)。在縫料上表面成點線狀,下表面成鏈條狀自連。這種線跡具有彈性並容易拆散,適用於縫製彈性織物。多用於縫製臨時線縫、粗縫和袋包封口,也普遍用在襯衣上釘鈕釦。如要防止線縫鬆開,可將線頭穿進下表面的最後一個線環,如圖1中虛線所示。

雙線鎖式線跡

由上面機針上的針線和下面梭子中的梭線交織在縫料中間構成(圖2 )。線跡在縫料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外觀完全相同。它平整、緊密,不易鬆散,但沒有彈性。在所有線跡中,它是用途最廣的一種。家用縫紉機和帶有梭子的工業用縫紉機縫紉時均構成這種線跡。廣泛用於縫紉服裝、皮革和紙張等,但不宜用於彈性織物。除手縫線跡外,它是耗用縫線最省的線跡。

雙線鏈式線跡

由上面的針線和下面的勾梭線互連構成(圖3 )。在縫料上表面與雙線鎖式線跡相同,縫料下表面由3根縫線互連成鏈條狀線束。它的緊密度不如鎖式線跡,但比單線鏈式線跡牢固而富有彈性。縫線耗用量約比鎖式線跡多 1.3倍。適用於縫紉針織物,也用於袋包的封口,多以雙針的形式縫製褲子等服裝。用途較廣泛,僅次於鎖式線跡。

三線包邊鏈式線跡

由上面的機針縫線和下面的兩根勾梭縫線構成(圖4 )。既可以縫合縫料,同時又把縫料邊包繞起來。它富有彈性,適宜於縫紉針織物,在縫服裝下襬時正面看不到明顯的線跡,也廣泛用於單層衣片包邊,以防織物鬆散。

雙針四線覆蓋鏈式線跡

由上面的兩根機針縫線和一根勾梭覆蓋線以及下面的一根勾梭線構成(圖5 )。彈性好,強度高,外形美觀。主要用於針織內外衣和服裝的滾邊、平接縫和裝飾縫。如果覆蓋線使用彩色絲光線或人造絲線,裝飾效果更為突出。

結構原理

縫紉機一般由機頭、臺板(機座)和機架組成。縫紉時,由機頭中的4個機構形成線跡:首先由刺料機構把穿有縫線的機針刺進縫料;其次由鉤線機構在縫料下面把機針上的縫線鉤住,使其自連,或與下面的梭線交織或互連;再由挑線機構把縫線收緊;最後由送料機構把縫料推進一定距離,完成線跡的形成過程。這4種機構的動作配合密切。所以,縫紉機是一種半自動的精密機器。

質量要求和檢測

縫紉機首先要求在使用時能順利縫紉,在規定的轉速、線跡長度和最厚縫料的範圍內縫紉時,不會出現斷線、斷針、漏縫、線跡收不緊和線縫起縐等故障,從規定的最薄縫料突然跳到最厚縫料時仍能順利縫紉;其次,在規定的縫紉長度下,線縫的直線性、上下層縫料之間的滑移量、線跡長度的一致性不超過規定指標,且各機構應具有規定的效能;第三是規定噪聲、振動和運轉輕滑的限度,在作規定的執行後耐磨耗的要求;第四是零件之間和各機構之間的配合精度要求,第五是電鍍、油漆層表面質量的要求。

縫紉機質量檢測的重點物件是縫紉機頭,檢測的重點專案是縫紉機效能,其次還有機器效能、運轉效能、配合精度和外觀質量等。

生產工藝

縫紉機的生產工藝包括坯料準備、切削加工、硬化處理、電鍍、油漆、組裝等。其主要生產工藝流程見圖6。

發展趨勢

現有鑄鐵機殼的手搖、腳踏式家用縫紉機,將逐步被行動式輕合金電動家用縫紉機所替代;在現有輕合金行動式電子控制多能家用縫紉機的基礎上,將發展重量更輕、體積更小、功能更多、機電一體化、具有人工智慧、使用更為安全和方便的家用縫紉機。工業用縫紉機已實現不同程度的機械控制自動化、電子控制自動化和電腦控制自動化;不需直接操作,能按規定程式自動上料、自動縫製各種不同的線縫和自動卸料的縫紉單元 (sewing unit)已經問世。今後將在此基礎上研究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服裝生產柔性自動線。例如,傳送縫料系統、縫紉機頭可旋轉的縫紉系統、機械手拾料和折邊系統、電視監測縫料邊緣的觀察系統等的自動化;縫料自動識別、定向、傳送、上料、夾緊、縫紉、卸料自動化和新的縫合技術;發展新的線跡;利用可移動的縫紉機頭,按不同方向在不同的平面上縫紉,從一種縫紉樣式轉變到另一種縫紉式樣等。總的方向是,將高技術儘可能地應用於服裝生產,建立無人操作的自動化工廠。

參考文章

縫紉機的由來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