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杭子梢

藥材名稱:紅娘子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樗雞(《本經》),灰花蛾(《綱目》),紅娘蟲(《藥材資料彙編》),麼姑蟲(《中藥志》),紅女、紅姑娘(《四川中藥志》)。

基源:為蟬科動物黑翅紅娘子等的全體。

原動物:黑翅紅娘子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褐翅紅娘子Huechvs philaemata Fab.。短翅紅娘子Huechys thoraeica Distant

歷史:紅娘子和樗雞,在現代動物學上是兩種不同科屬的昆蟲,而歷代《本草》每多混淆。或雲“形似寒螿”,或雲“形類蠶蛾”。“寒螿”是蟬類,雲似“寒螿”者,頗與蟬科紅娘子相近;類“蠶蛾”者,則很象樗雞科的樗雞。但目前藥材只用紅娘子,樗雞未見入藥。

形態:紅娘子形似蟬而小,體長15~25mm,寬約5~7mm。頭部及胸部均呈黑色,脣基硃紅色。頭部兩側有複眼,大而突出,雜有黑褐色的斑塊;觸角一對,位於複眼間的前方。前胸背板前狹後寬,黑色;中胸背板黑色.左右兩側有2個大形斑塊,呈硃紅色;雄蟲在後胸腹板兩側有鳴器。翅2對,長大,膜質,前翅黑色,後翅褐色,有光澤,翅脈黑褐色,明顯。足3對,黑褐色,健壯。腹部血紅色,基部黑色;雌蟲有黑褐色的產卵管。

生境與分佈:多生於丘陵地帶,成蟲棲息於低矮樹叢中,不能高飛。

分佈於河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河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

生藥

採集:6~8月採收,清晨露水未乾時捕捉,捕後蒸死或烤死,晒乾。藥材產於湖南、河南、湖北、江蘇、四川、安徽、河北等地,以湖南、河南產量較大。

鑑別:蟲體長圓柱形,尾部較狹,長1.5~2.5cm,寬5~7mm;頭頸部黑棕色,嘴、兩肩、腹部紅色,胸部棕黑色;兩隻複眼大而突出;翅黑棕色,質脆易破損;足3對,多脫落。質鬆而輕,剖開後體內淡黃色。氣微臭。以身幹、翅黑、腹紅、色鮮豔、完整不碎者為佳。

加工炮製:常用炮製方法有淨制和米制。 ①淨制 取原藥材,除去頭、足、翅。 ②米制 取淨紅娘子與米置鍋內,用文火加熱,拌炒至米呈黃色為度。取出,篩去米粒,攤涼。每紅娘子100kg,用米20kg。

貯藏:置於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蟲體的乙醚提取物中含有油酸(70%)、棕櫚酸、硬脂酸、辣木子油酸(Behen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月桂脂酸(Lauric acid)、花生油酸等遊離脂肪酸(佔90%以上)。此外還有脂肪酸甲酯、乙酯、脂肪烴類等[1]。紅娘子中亦含有天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穀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等多種氨基酸[2]。

參考文獻

[1]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1981;4:34。


[2] 現代應用藥學 1990;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