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熱調節
[拼音]:zhiling zhidao
[英文]:command guidance
由導彈指揮站發出指令訊號來控制導彈飛行的制導技術。指揮站可設於地面、海上(艦載)或空中(機載)。它測量目標和導彈的運動引數,並將導彈的運動引數同目標的運動引數(或事先裝定的飛行程式)進行比較,根據選定的制導規律(見導彈制導和控制系統)形成制導指令,通過指令傳輸裝置傳送到導彈上。導彈接收到的訊號經過變換、放大,送給執行機構,執行機構根據指令調整導彈的飛行方向,最後使其接近或命中目標。指令制導的特點之一是除有導彈和目標外,還有指揮站。指令制導按所用傳輸、接收裝置的不同可以分為無線電指令制導和有線指令制導兩種方式。
無線電指令制導
一般用於地空導彈。無線電指令制導的優點是彈上裝置簡單,在一定距離範圍內制導精度較高,缺點是易受干擾和易為敵方發現,制導精度隨作用距離的加大而降低。無線電指令制導主要用於戰術導彈飛行的中段和初段的制導。末段則採用其他制導方法,以提高制導精度。對於近程戰術導彈(距離不超過20公里)則用於全程制導。
有線指令制導
一般用於近程反坦克導彈。早期的空空導彈也有用有線指令制導的。60年代有的反坦克導彈採用光學瞄準、人工操縱的有線指令制導。導彈與指揮站有導線相連。指令由導線傳給導彈。有線指令制導的優點是裝置簡單,抗干擾能力強。但受導線長度的限制,作用距離一般較短(約1公里)。
指令制導系統
指令制導系統一般由裝在指揮站的跟蹤測量裝置、指令形成裝置、指令傳輸裝置和裝在導彈上的指令接收裝置和控制裝置5個部分組成。
(1)目標和導彈跟蹤測量裝置:用於測量目標和導彈的瞬時位置或其他運動引數(速度、角速度等),一般採用雷達、紅外探測器、光學瞄準器或電視攝像器等。
(2)指令形成裝置:對目標和導彈的運動引數進行比較計算,形成指令訊號,可採用數字計算機或模擬計算機。在採用光學瞄準器或電視攝像器的系統中,往往依靠人工跟蹤測量和發出指令。
(3)指令傳輸裝置:一般採用無線電發射機將指令傳送給導彈,也可以從導彈尾部引出導線來傳輸指令。
(4)指令接收和變換裝置:它接收指揮站發來的訊號並加以變換、放大。為了抗干擾和便於傳送,指令在傳輸過程中常編成密碼形式,導彈接收到訊號後,再將其變換為控制裝置工作的訊號形式。
(5)導彈上控制裝置:它由導彈上慣性元件、計算機和執行機構組成,按指令訊號的要求通過執行機構調整導彈的飛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