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相水平天線

[拼音]:jianzhi

[英文]:cutout paper

用剪刀或刻刀將紙張剪、刻出字型、圖畫或圖案。通常也指剪、刻成的工藝品。屬傳統民間工藝品。

沿革

剪紙是由西晉的剪綵(用剪刀將彩帛剪成圖畫或圖案)、南北朝的鏤金箔(用刻刀將金箔鏤刻成圖畫或圖案)民間工藝發展而來。1959~1960年,從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原古墓中出土了“對馬”和六角形圖案的剪紙。上有高昌國“章和十一年” (541)等紀年字樣,說明中國剪紙在公元6世紀中葉已相當精巧成熟。南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每逢正月初七(即人日)和立春,人們以彩帛、金箔剪鏤人物、鳥禽、花卉等圖案,貼於屏風,或佩戴在頭鬢上作為首飾。隋代沿襲這一習俗。唐代剪綵有人物、山水、草蟲等題材。南宋,在臨安(今杭州)出現許多剪綵、剪紙的作坊,作品有金採鏤花、春帖、幡勝之類,都很精妙。特別是中瓦市的匠師俞敬之,以剪諸家字型見長。元代,浙江餘姚詩人岑安卿《栲栳山人集》中出現“剪紙”二字。這一時期江南剪紙精巧,構圖完整,為藝術鑑賞家們所喜愛並收藏。明代,有些剪紙用於走馬燈和皮影戲,題材多為騎馬的武將。著名農民起義領袖唐賽兒擅長剪紙,曾創作“人馬相鬥”。清代《梵天廬叢錄》記載,全椒(今安徽滁縣)的江舟“善書畫,尤工剪貼,喜鉤摹古人真跡,剪成後著色,與書畫無異”。

1955年以來,中國剪紙有了很大的發展。除在民間流行外,還有專業生產。江蘇揚州的張永壽和南京的張吉根、上海的王子淦、湖北武漢的蔣再譜、河北蔚縣的王老賞、天津的伊德元、福建泉州的李堯寶等,都是著名的剪紙藝人。不少剪紙作品還出口,有的在國外展覽。捷克斯洛伐克、英國、美國、日本、民主德國等國家出版了中國剪紙的專著。

品類

剪紙按用途分,有窗花、門箋、刺繡花樣、喜花、燈花、頂棚花、扇花、功德剪紙等。窗花是貼在窗格或門窗玻璃上。門箋是在春節或新建房舍時,貼在門楣或樑上。刺繡花樣有鞋花、帽花、枕頭花、荷包花、圍兜花等,有的在剪紙上刻、扎許多刀痕或針孔,以提示繡法。喜花是結婚、生子、祝壽、遷居等喜慶時節的裝飾品。燈花為燈籠上貼用。頂棚花為室內天花板上貼用。扇花大多以金箔剪刻成,貼於黑紙扇面上。功德剪紙用於祭禮,寓意祈福、送神。

剪紙一般用彩紙剪、刻而成,刺繡花樣則用白紙。各地的剪紙有不同的藝術風格。例如,江南剪紙典雅秀麗(見圖);陝西剪紙粗獷豪放;河北蔚縣剪紙在白紙上渲染彩色,以戲曲人物題材為多;廣東佛山剪紙貼以銅箔,並在銅箔上鏨刻花紋,金碧輝煌,別具一格。

參考文章

為什麼說剪紙是一門中國的古老藝術美術與音樂剪紙與抗癌保健養生剪紙的由來美術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