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塔那摩灣
[拼音]:mizongquan
中國拳術之一,又稱燕青拳、迷路拳、迷蹤藝或猊猔拳。這些拳名和這種拳術產生的傳說有關。例如,一說此拳起源於唐末,傳至宋代時由盧俊義在少林寺加以發展而成。盧收燕青為徒,並同上梁山泊。盧引退後,燕青廣泛傳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另一說法說燕青門徒雖佩服燕青的拳藝,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隱燕青之名,將燕青拳改稱為祕蹤拳。又傳說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時,雪上未留足跡,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稱此拳技術為迷蹤藝。還有一說是唐代少林寺僧外出至一高山,見到一種猿狀動物相鬥,遂得到啟發,後造此拳遂名為猊猔拳。燕青拳後來傳到清代的孫通,孫通是山東省岱嶽人,先從兗州張某學拳,後遊歷各地,晚年隱居河北省滄縣教拳。在滄縣,以陳善為主的一派,稱此拳為祕蹤拳;由滄縣移居到河北省靜海縣的霍姓一族,稱此拳為迷蹤藝,子孫代代相傳,後出名手霍元甲,迷蹤藝遂聲名大振。此外,此拳由河北省傳到山東省青州,又形成“燕青神捶”的一派;在河北省天津一帶與八番拳結合,又形成“燕青寸八番”的一派。
祕蹤拳的特點是動作輕靈敏捷,靈活多變,講究腰腿功,腳下厚實,功架端正,發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獨具風格:眼神集中一點,兼顧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氣力。腿法要求勁足力滿,乾淨利落。各種拳套大多由各種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躍等50多個動作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滾、擄等擊法,下肢有跳、截、掛、纏等腿法,配合靠、閃、定、縮等身法,組成技擊性較強的攻防技術。其步法強調插襠套步,閃展騰挪,竄蹦跳躍。祕蹤拳內容有:
(1)徒手(燕青拳、三步架等);
(2)器械(青龍劍、明堂刀、五虎斷門槍、春秋大刀等);
(3)對練(講究十二訣:談空、捷進法、救應法、達變法、拆變法、虛實救應躲閃法、半避風短打、燕青十打、五花綿掌、迎面對、綿掌拔步打法、裡外戰);
(4)硬功(鐵襠、鐵沙掌、鐵頂);
(5)醫療保健功(十二練手,根據中醫經絡學說編制,主要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為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祕蹤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