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役
[拼音]:Zhongguo gudai jinminli sixiang
中國古代關於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的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自然經濟佔居主導地位,勞動和土地是財富的源泉,勞動人口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因此盡民力問題歷來受到重視。盡民力思想從春秋戰國開始逐漸形成體系。這個時期,中國思想界一方面仍沿襲舊有的使民盡力的觀點:“君子務治,而小人務力”(《國語·魯語上》),“其庶人力於農穡”(《左傳·襄公九年》);另一方面,思想家提出了強力論和養力論,主張銳意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注意到必須愛惜勞動力。這是當時生產關係變革在經濟、思想上的反映。後世歷代思想家倡導盡民力說大體依循這一思想,但在具體內容上不斷有所補充。
強力論
強民之力,是指增強勞動者的技藝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力質量的提高,意味著人力資源的開發,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助於提高生產力。墨翟提出“民力盡於無用”是七患之一,主張“地不可不力也”(《墨子·七患》)。商鞅從“富國”“重本”出發,認為勞動力的投入方向專一於農本,才能導致“力精”,從而提高生產力。
有助於提高技藝水平,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另一種作法,是分工專業化。荀況提出一則精的命題,認為“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荀子·王制》)。就是說手工業化生產,分工製作,效率高,力量大,能夠戰勝自然、創造物質財富。墨翟則要求勞動者“各從事其所能”(《墨子·節用中》)。後魏賈思勰在總結農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如果順應天時,估量地力,合理安排生產,便可以“用力少而成功多”。明代徐光啟極力倡導高產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以提高農業生產力。
養力論
從先秦時代開始,中國思想界便認識到要實現“強力”必須注意“養力”,即愛惜民力,重視勞動者的利益要求,注意勞動力的使用不得超過一定的限度,以及為勞動力的再生產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墨翟針對當時戰爭頻仍,人口傷亡和地廣人稀的狀況,提出早婚、節葬、非攻等保護和增加勞動力的主張。《管子》提出“量民力”原則,《牧民》篇說:“量民力,則事無不成”。《版法》篇說:“用力不可以苦”,“用力苦則勞”。《管子》還主張“託業於民”,使勞動者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並聯系租稅與生產經營的改善申論民力的使用,認為租稅合理和聽任勞動者自行安排農事活動,勞動者將會“夜寢早起”、“為而不倦”。荀況從減輕生產者負擔著眼要求君主“罕興力役,無奪農時”(《荀子·富國》)。東漢王符進而提出“愛日”,要求珍惜生產者的勞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