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芬巴赫,J.

[拼音]:guangboju

[英文]:broadcasting play

用機械手段錄製的戲劇形式之一。它是聽覺藝術,運用語言、音樂、音響效果和錄音技術描繪生活場景,展現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並通過無線電廣播傳達給聽眾。1924年1月,英國廣播公司播出的《危險》(查德·休斯編劇),是世界上第一部專為電臺撰寫的廣播劇。從此,隨著廣播科學技術的發展,廣播劇流行各國,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藝術形式。

廣播劇是綜合性聲音藝術,在廣播劇中,生活場景的描繪、情節的展開、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渲染氣氛,都只能藉助語言、音響和音樂等手段。失去了視覺形象,是廣播劇的弱點。然而它卻可以藉助聲音媒介充分調動聽眾的想象力,使之通過自己的想象直接參與創造,這對欣賞者是一種特殊的藝術享受。在這方面,廣播劇又有著自己特殊的優勢,特別是由於人的內心世界本身就是非視覺性的,這就使幻想、夢境、回憶和人的內心生活世界成為廣播劇的理想題材。

廣播劇由於自身的非視覺化特點,使得它在處理空間轉換、時間的跨度與時態交錯方面,較之舞臺劇,都有更大的自由性。同時,因為廣播劇只用聲音塑造聽覺形象,有“看不見”這樣一個侷限性,故不宜表現眾多人物、複雜事件和多種矛盾衝突。它應當線索清晰、人物集中,使人聽之省力,清楚明白。

廣播劇的欣賞方式不同於舞臺劇和電影,往往是一個人、小群人坐在家裡、公園裡、辦公室裡,甚至在路上隨意收聽。這種欣賞方式,又使廣播劇並不具有舞臺劇和電影群體欣賞時的相互呼喚和強度反饋的效果;另外,由於欣賞方式的便利,使廣播劇有可能連續定時播放,因而出現了眾多連續廣播劇。在有些國家,連續幾年的連續廣播劇在聽眾中造成深刻的影響,為廣大聽眾所熟悉和喜愛。

20世紀30年代,中國一批著名戲劇家,如洪深、夏衍、熊佛西、於伶、孫瑜等,曾為宣傳抗日寫過廣播劇,成為中國廣播劇的先驅。然而,由於廣播技術的落後,當時它並沒有興旺起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於1950年2月,錄製並播出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廣播劇《一塊夾板》。隨後,許多電臺相繼錄製、播放了一批較有影響的劇目。進入80年代後,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平均製作500部廣播劇,在質量上也有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