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拼音]:Zhongguo Wenzi Gaige Weiyuanhui

[英文]:Committee for Language Reform of China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文字改革機構。直屬國務院,成立於1954年12月。成立時有委員23人:丁西林、王力、朱學範、吳玉章 、呂叔湘 、邵力子、季羨林、林漢達、胡喬木、胡愈之、馬敘倫、韋愨、陸志韋、傅懋、葉恭綽、葉聖陶、葉籟士、董純才、趙平生、黎錦熙、聶紺弩、魏建功、羅常培。吳玉章為主任委員;胡愈之為副主任委員,韋愨、丁西林、葉恭綽為常務委員;葉籟士為祕書長。1959年,國務院任命胡愈之、韋愨、丁西林、葉籟士為副主任。1980年3月,由於不少委員去世,又增補委員10人:馬大猷、王竹溪、朱德熙、陳翰伯、張友漁、張志公、周有光、錢偉長、倪海曙、曾世英。由董純才為主任委員,胡愈之 、張友漁 、呂叔湘、王力、葉籟士為副主任委員,倪海曙為祕書長。1983年7 月增補倪海曙、唐守愚為副主任委員、唐守愚兼祕書長。1984年8月,又改由劉導生為主任委員,陳原、陳章太、王均為副主任委員,胡愈之、呂叔湘、王力、葉籟士、倪海曙、唐守愚、周有光為顧問。1985年12月16日,改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三十年中,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執行當前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簡化和整理漢字 ,推廣普通話, 制訂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做了大量工作,特別在頭10年,做的工作最多。在漢字簡化和整理工作方面:公佈《漢字簡化方案》(1956);編印《簡化字總表》(1964);與文化部聯合釋出《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並以常用漢字代替生僻地名35處;又與文化部聯合釋出《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4)。在推廣普通話方面:與教育部、語言研究所聯合舉辦普通話語音研究班9期(1959~1961);與教育部和共青團中央聯合召開全國普通話教學成績觀摩會四屆;與語言研究所合作成立普通話審音委員會 (1956),審議異讀詞1800多條和地名讀音190多個,編成《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在推行漢語拼音方面:制訂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起,全國小學開始教漢語拼音。在山西等省市開展注音識字,利用漢語拼音幫助掃除文盲,並在山西萬榮縣取得了成功的經驗。中共中央為此於1960年9月發出《關於推廣注音識字的指示》。此外在少數民族創造文字和少數民族及外國人學習漢語等方面,漢語拼音方案也發揮了作用。在頭10年中,文改會所屬文字改革出版社編輯出版了 600多種文改書刊,其中包括大量注音讀物。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工作遭到嚴重的破壞。以後逐步恢復。主要做了下列各項工作:利用計算機對《辭海》所收16000多字進行了漢字結構及其構成成分的分析統計。利用計算機對1977~1982年間的漢字使用情況進行了頻度統計。利用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抽樣統計了10個省市的姓氏人名用字。對福建、廣東、廣西地名生僻字進行了調查,並編制這3個省區的地名生僻字表。 對《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作了修訂。使漢語拼音方案獲得國際公認,由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和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分別決定漢語拼音方案為拼寫中國地名和在文獻工作中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利用漢語拼音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即“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發表《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試用稿)》。在上海、廣東、湖北、吉林、河南等省市成立省市一級的文字改革委員會。另有一些省成立文字改革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