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建(270?~300)

[拼音]:shangpin

[英文]:commodities

用來交換、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商品首先是一個通過勞動生產出來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有用物。如果生產出來的東西是無用的,誰也不願意買它,這種東西就不能成為商品。同時,商品又必須是用來進行交換的有用物。如果勞動生產出來的有用物不用於交換,而由生產者自己消費掉,或者無代價地被別人拿去消費掉,這種有用物也不是商品。由於交換是人與人進行社會聯絡的過程,所以,商品也可以說是勞動產品所採取的一種社會形式,即有用物採取了通過交換取得同等代價以後才去滿足人們需要的一種社會形式。

商品的二因素

一個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以後,就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或兩重屬性。物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有用性,就是它的使用價值。例如,糧食可以充飢,布匹可以禦寒,書籍、唱片可以滿足精神上文化上的需要等。物的有用性是商品體的自然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復存在。而商品體的自然屬性,同人們取得它所耗費的勞動多少並無關係。使用價值在人們使用或消費它的過程中才得到實現。無論哪一個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都由使用價值構成。但在財富採取商品這種社會形式時,使用價值不是供生產者自己消費,而是供他人即供社會消費,並且要通過交換才能供社會消費。所以,作為商品,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一種社會使用價值,不僅要看商品體的自然屬性是否對人們有用,而且要看它是否被社會所承認,是否有人願意同它交換。

商品既然是用來交換的,因此它必須具有交換價值。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商品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例如,1只羊換20尺布,20尺布就是1只羊的交換價值。兩種使用價值相交換,不管交換的比例如何,總表示一種相等的關係,這說明在兩種不同的物品裡面,有一種質上相同的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或物的有用性。這是因為,作為使用價值,商品只有質的區別。例如,食物和書籍的使用價值就根本不同,前者滿足腸胃飢餓的物質需要,後者滿足獲得文化的精神需要。兩種不同質的東西無法比較,無法確定其量的比例關係。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就只剩下勞動產品這個屬性,這種屬性正是相互交換的兩種商品共同具有的。而且,當我們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抽去,商品的有用性質消失了,體現在勞動產品中的各種勞動的有用性質和具體形式也消失了,生產這些產品的勞動不再有什麼差別,全都化為抽象的人類勞動。勞動生產物,作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就是商品價值。

某一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大多數生產者平均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在同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內生產出來的商品,就具有相同的價值量。

一切商品,作為價值,在質的方面是相同的,在量的方面又都由各自生產上必要的勞動時間所決定。因此,商品可以互相比較,按一定的比例進行交換,具有交換價值,即一種一定量使用價值的商品能與另一種一定量使用價值的商品相交換,如上面例子中的1只羊可以換20尺布。所以,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而交換價值則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人們互相交換商品,從形式上看,彼此在交換一定量的有用物,是物與物的關係;但從實際內容看,則是互相交換各自在生產上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交換的是價值物,它體現商品生產者在社會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係。

因此,商品的兩個因素,一個是使用價值,另一個是表現為交換價值的價值。商品既是一個有用物,又是一個價值物。使用價值是商品體的自然屬性,價值則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二重性決定的。使用價值是由各種不同性質的具體勞動創造的,價值則是撇開各種勞動的具體形式以後由同質的抽象人類勞動所形成的。具體勞動本身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是人類生存的永恆的條件,是勞動的自然屬性;抽象勞動作為價值的創造者在商品交換的社會過程中表現出來,是生產商品的勞動的社會屬性。

商品二因素的對立統一關係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密切聯絡的。價值離不開使用價值。一個物必須有使用價值,才能有價值。如果一個物沒有什麼使用價值,那麼其中所包含的勞動也就無用,不能形成價值。另一方面,一個物可以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例如,空氣是人的生命一刻也不能離開的東西,但它不是勞動生產出來的,並不需要通過交換即能獲得,因此沒有價值。即使是勞動生產出來的有用物,如果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或者不通過交換就去滿足別人的需要,也沒有價值。所以,使用價值是可以離開價值而獨立存在的。但使用價值一旦離開了價值,就只是一般勞動生產物的屬性,不再具有商品的屬性了。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又是離不開價值的。因為它是社會的使用價值,是交換的手段。如果一個商品沒有人購買,價值得不到實現,也就談不上社會使用價值了。所以,作為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統一的,互相依存的,如果失去其中的一個,另一個也就不復存在。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互相對立的。對商品生產者來說,具體勞動創造的使用價值並無直接意義,對他有意義的只是抽象勞動形成的價值。商品對購買者來說是使用價值,但他為獲得使用價值又必須支付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互相排斥,構成商品的內在矛盾。商品在能夠作為使用價值實現以前,必須先使商品彼此作為價值發生關係,先作為價值來實現。另一方面,商品作為價值實現以前,又必須證明自己是使用價值。因為耗費在商品上的人類勞動,只有耗費在對別人有用的形式上,才是社會勞動的一部分。但是這種勞動對別人是否有用,他的產品是否能滿足別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換中才能得到證明。所以,商品的交換過程,既是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矛盾的暴露過程,也是它的解決過程。

商品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是有一定條件的。社會分工是商品和商品生產存在和發展的一般基礎。社會分工使生產某種使用價值的勞動成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生產者必須用自己的勞動去滿足一定的社會需要,同時又從社會得到各種有用勞動來滿足自己生產上和生活上的需要。當社會分工是在許多獨立經營的生產者中間進行時,他們之間勞動上的聯絡,他們勞動的社會性質,只有通過交換他們的勞動產品才能表現出來,於是,勞動產品就成了商品。在交換已經十分廣泛和十分重要時,勞動產品實際上分成了有用物和價值物,一部分產品就專門為交換即作為商品而生產了。從那時候起,生產者的勞動取得了社會有用性和社會均等性這樣二重的社會性質,並表現在商品的二重性中。

商品是一個歷史範疇

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的條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形成的。所以,商品是一個歷史範疇。但是,商品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又說明,只要獨立經營的生產者之間的分工發展到有用物和價值物已經分離的程度,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必然產生。這樣的發展階段是歷史上某些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所共有的。馬克思說:“作為商品進入流通的產品,不論是在什麼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不論是在原始共同體的基礎上,還是在奴隸生產的基礎上,還是在小農民和小市民的生產的基礎上,還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生產出來的,──都不會改變自己的作為商品的性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63頁)。

在幾種不同的生產方式基礎上產生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既有共同性,又在性質、範圍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這種區別是由幾個社會經濟形態中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結合的不同方式本身所決定的。

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遊牧部落從其他部落分離出來,就出現了原始畜牧業和農業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這時,在兩個原始共同體之間,互相交換自己消費以後的剩餘產品,這種物物交換就是最初的商品交換。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開始出現直接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商品生產。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從生產的人們中間分離出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商人,使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進一步發展起來。(見三次社會大分工)

在原始社會末期,以及在後來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商品生產主要是簡單商品生產或稱小商品生產。簡單商品生產以勞動者私有的生產資料和自己勞動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目的是為了通過交換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價值;當時生產規模比較小,在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農業中,大部分產品還是作為自己的生存資料來生產,而不是作為商品來生產,因此產品轉化為商品只涉及生產的剩餘,商品在產品總量中所佔的比重也很小。在奴隸制生產方式和封建制生產方式中,奴隸主和封建主把從奴隸和農奴身上剝削來的大量產品大都揮霍掉了,只把剩餘下來的一部分產品用於交換,目的在於換回各種奢侈品供個人消費。在那些社會中,商品生產還不發達,商品還沒有變成勞動產品的一般形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居於統治地位。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是建立在資本家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剝削僱傭工人的勞動的基礎上,目的是為了取得剩餘價值(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時,不僅勞動產品成為商品,而且勞動力也變成了商品。商品生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生產形式,商品成了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元素形式,商品關係滲透到資本主義社會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其他社會生活領域,成了資本主義社會最簡單、最普遍、最大量、最常見的社會關係。資本主義經濟是私有制基礎上最發達的商品經濟。

簡單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都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都體現著私人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生產關係。生產商品的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了商品內部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矛盾,以及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它是簡單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決定著商品生產者的命運。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下,從簡單商品生產的發展中產生了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不但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繼續存在,而且它已進一步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在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著商品生產,但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生產有本質的區別。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服務的商品生產,而不是唯利是圖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的範圍與資本主義條件下也不相同。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力不是商品,土地、礦山、銀行、鐵路等也都不是商品。

商品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意義

商品的產生和充分發展,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勞動產品作為商品,通過交換滿足社會需要,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相比,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它能促進社會分工的擴大;推動生產者改進技術,合理組織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迫使生產者不斷生產出適銷對路、有社會使用價值的商品。總之,商品的存在和充分發展,能打破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和落後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然,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有侷限性。它使生產者的經營受市場自發力量的支配,會產生盲目性,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更會出現生產無政府狀態和經濟危機等現象,導致社會勞動的巨大浪費。

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和產品已經歸全社會所有,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活動由一個統一的社會中心去經營和管理,舊的社會分工已經消失,勞動已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勞動者個人或集體已無需通過交換勞動產品來互換勞動,商品才會因喪失自己存在的條件而退出歷史舞臺。但這要以生產力的高度和充分的發展為前提;而且,商品經濟的消亡也決不意味著人類社會又將退回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去,代替它的必將是比商品經濟更發達的經濟。

參考文章

商品房買賣如何徵收印花稅?財務稅務如何區別藥品的通用名、商品名(品牌名)和別名?藥學我國第一例商品化生產的轉基因抗蟲棉是如何培育的?應用現狀如何?基因技術床用品的商品知識應著重掌握哪幾方面內容?常識如何認定被公用企業指定的經營者銷售質次價高的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行為?工商行政如何理解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行為?工商行政國家對商品展銷會舉辦單位釋出招商廣告有什麼特別規定,對違反規定者應當如何處理?工商行政商品展銷會的舉辦單位對參展經營者應履行什麼職責?工商行政未經登記擅自舉辦商品展銷會的應如何處理?工商行政目前商品肉雞疾病的防控技術要點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