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地價格

[拼音]:Zhongguo Zhongshiqi Shidai kaogu

中國的中石器時代遺存,處於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過渡階段,在全國範圍內均有少量發現,以黃河流域的遺存比較重要。其基本特徵是:這時的人類依然過著採集漁獵的經濟生活,農業和畜牧還沒有出現。工具以打製石器為主,用間接打擊法制作的典型細石器尤為盛行,僅有個別的磨製石器,陶器還沒有產生(見史前考古學)。這一時代當開始於1萬多年以前地質上的全新世時代,下限則延續得比較長,在先進的新石器時代開始以後,某些邊遠的地區還保留了中石器時代的原始狀態。目前,中國中石器時代的考古工作大都限於調查,發現物不豐富,遺址也不夠典型,並且對某些遺存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這時期的考古基本上處於探索階段。

過去的探索

關於中國存在中石器時代遺存的問題,早在30年代就提出來了。1935年在廣西武鳴苞橋、芭勳、騰翔和桂林附近發現4處洞穴遺址,因有打製石器和磨製石器共存,又不見陶片,共生的動物群也是現代的種屬,故被推定為中石器時代遺存。不過這裡出土的石磨盤和有孔礫石相當進步,表明時代可能較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考古發現證實,華南一帶的洞穴遺址,往往陶片極少,磨製石器也不多見,如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和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所出土的打製石器和有孔礫石,均與武鳴苞橋等地的發現相近似,但有陶器共存。因而廣西的所謂中石器遺存,尚可存疑。

黑龍江哈爾濱顧鄉屯和內蒙古滿洲里札賚諾爾兩個地點,都出土更新世晚期的動物化石和人工遺物,一般作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可是其中有些文化遺物卻表現出相當進步的性質,如前一處遺址有屬於典型細石器的船底形石核、製作精緻的短刮器、圓刮器以及磨光的骨錐、骨鑿等;後一處遺址有細石器和磨光石錘,也有穿孔的鹿角錘等,表明它們的時代可能較晚。對此,有人認為這裡的動物化石生存年代可能延續到全新世,因而與進步的中石器時代文化遺物共存。不過這兩個地點的地層堆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札賚諾爾地點除絕滅的第四紀動物的化石和細石器外,尚有陶片共生;顧鄉屯地點位於溫泉河畔,堆積經過流水再搬運的可能性也是相當大的。因此儘管上述的文化遺物具有中石器時代的某些特徵,但目前畢竟缺乏地層上的斷代證據,尚難最終肯定。

1933~1934年發掘的山頂洞人及其文化,一般作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遺存。由於人類化石出自墓葬,各種質料的帶孔裝飾品又富有一定的進步性,因而有人懷疑是否屬於中石器的早期形態。最近根據同層的動物化石進行放射性碳素斷代, 年代為公元前8520±360年(未校正),則山頂洞人及其文化晚到中石器時代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新的發現

50年代以來,在廣泛的考古調查中,陸續發現了許多新的線索。這些遺存都是以典型細石器為代表,沒有陶器共生,也不見農業的痕跡,因而可能屬於中石器時代。同時,這些新的發現分佈地域廣泛,這就徹底改變了那種認為細石器的分佈侷限於北方草原地區的傳統看法。這些工作仍多限於地面採集,但也作了某些發掘,並進行了年代測定,從而為判明時代和文化性質提供了依據。這些發現可劃分為下例幾個地區。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華北地區,典型細石器遺存可以沙苑和靈井兩個遺址為代表。沙苑遺址位於陝西大荔。1955~1956年,發現15處地點。原來的堆積受到風力破壞,文化遺物都暴露在地面上。1980年的複查證實,沙丘底部的地層剖面中往往雜有零星的炭粒,屬於全新世的堆積。這裡的細石器相當典型,有船底形、楔形、圓錐形石核,石葉和它的加工品,還有小型的刮削器以及壓制精緻的石鏃等,尤以製作精緻的尖狀器和刮削器等石片石器最具特徵,因而命名為沙苑文化。靈井遺址位於河南許昌西北15公里。1965年在挖井的堆土中採集到一批石器。其中也有楔形、圓錐形石核和石葉等典型的細石器,據說出自距地表深約10米的砂土層中,還採集到若干哺乳動物化石,但層位關係不詳。這裡的地層上部有早商和仰韶文化的堆積層,以細石器為代表的遺存顯然時代較早。其他如山西沁水下川遺址和河北陽原虎頭樑遺址,這些舊石器晚期末葉的文化遺存,均包含典型的細石器,又缺乏更新世的動物化石共存。前者還出土有打製的錛狀器和磨製的研磨器等進步的器形,最晚的放射性碳素斷代資料為前1.4萬年左右;後者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前9000年左右(均未校正)。因此它們的年代下限很可能會晚到中石器時代。另外的一些新的發現,擴大了中石器文化遺存的分佈範圍,如山東臨沂鳳凰嶺及其附近的一些發現,在地域上可同江蘇東海大賢莊連成一片,它們都以船底形石核等為代表性遺物。黃河上游的青海省貴南縣拉乙亥遺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前4795±85年(未校正),表明在中原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這裡依然處於中石器時代的落後狀態。

東北、內蒙古和新疆等北方草原地帶,是細石器的主要分佈地區,過去一概作為新石器來對待,顯然是不夠正確的。根據考古調查判斷,有些早期遺存可能與中石器時代有關。例如內蒙古海拉爾松山和新疆哈密七角井等遺址,都沒有陶片共存,細石器中的船底形和楔形石核也非常典型,前者還出土打製的斧形器,與這一帶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有著顯著的差異。

西藏高原也發現若干不與陶片共生的細石器遺存。1966年在藏南聶拉木發現兩處。1976年在藏北申扎、雙湖發現18處。石核的形制比較複雜,除楔形外,象帶側翼的圓錐形和稜柱形、半圓的錐形和柱形,以及斜面圓錐形等石核,均為其他地區所罕見,可能意味著地域性的特點。此外,在雲南元謀大那烏和廣東南海西樵山等地,也都採集到不與陶片共生的細石器(見華南和西南地區新石器文化)。

以上遺址分佈地域相當廣泛,以典型細石器為共同特徵,但又各具不同的文化面貌,可能代表中石器時代的不同文化。其中某些遺址的年代下限可能延續得比較晚,它們的結束時間並不完全一致。

細石器的淵源和發展

由於缺乏典型遺址和系統的發掘工作,關於中國中石器時代文化的性質及發展趨勢還不十分清楚。但典型細石器是這一時代的主要文化因素之一是比較明顯的。細石器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在這一歷史階段的採集漁獵經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

典型細石器屬於一種特殊的工藝傳統,它以間接打製法為基礎,因而出現不同形狀的石核和狹長的石葉,並利用石葉加工成器。這種工藝傳統存在於不同時代的許多文化遺存中。那種把凡是器形細小或具有典型細石器的遺存,一概籠統地稱為“細石器文化”的提法,是難以成立的。

細石器的出現,大約開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如內蒙古薩拉烏蘇、山西朔縣峙峪和河南安陽小南海等遺址所出土的石核、石葉等,已具備細石器的雛型,而與典型細石器有別,關鍵是間接打法的工藝還沒有出現。舊石器晚期末葉的下川遺址和虎頭樑遺址,開始出現典型的細石器,特別是船底形等扁體石核可以作為早期細石器的典型代表。沙苑、靈井和鳳凰嶺等遺址為代表的細石器,也都有一定的共性,當是繼承了上述傳統發展來的。因而,可能表明華北地區是細石器工藝傳統的起源中心。當農業出現之後,華北一帶的細石器突然衰落,而在新石器時代長期地保留了一些殘餘。其他地區,如遼闊的北方草原以及西南一帶的細石器傳統,也具有同樣的共性,還可能與黃河流域有一定的聯絡。在北方草原地區,由於採集漁獵經濟的延續,直到新石器時代或者更晚的時期,細石器尚在繼續盛行。

細石器傳統之外,華南地區早期新石器文化的洞穴遺址中,打製石器仍保留一定的原始性,同該地舊石器晚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絡,在它們之間能否劃分出中石器時代的階段,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參考書目

安志敏:關於我國中石器時代的幾個遺址,《考古通訊》1956年2期。

安志敏:《中國新石器時代論集》,文物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