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顛圖書館自動情報服務系統

[拼音]:huoranlun

[英文]:sy╣dv╣da

耆那教的推理和判斷的邏輯形式,特別用於論證耆那教的“非一端論”哲學。亦稱或許說。古代印度哲學界存在著靈魂不滅論和靈魂斷滅論、本體絕對論即執一論和現象雜多論即執異論等對立觀點,各執一端,互相詰難。耆那教哲學家認為,這些都是一端之論,片面之見,不足以說明事物的真相,因而提出“非一端論”。認為凡事總有兩端,兩端在各自特定的條件下都有可能反映部分的真理,不能把一事的兩端截然割斷,絕對對立。或然論的邏輯功用就在於為非一端論的論證服務:事物在某一特定情況下或許“是”,在另一種特定情況下或許“非”,在第三種情況下或許“又是又非”,在第四種情況下或許是“不可說明”,並由此擴充套件到七個形式,稱為“七支論法”。此法的核心是要說明哲學根本問題的兩種觀點並非絕對地相互無關,而是相對地彼此有關。因此,不能執一說以排斥另一說,或者反之。只有採用綜合、調和的方法來觀察哲學基本問題,才能如實反映真理的全貌。耆那教的或然論包含著若干辯證法的因素,但也摻雜著懷疑論、詭辯論和調和論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