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的使用價值
[拼音]:panshaoli
朝鮮族曲種。流傳於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遼寧、吉林、黑龍江省朝鮮族聚居地區。判捎裡以唱為主,適當配合說白和動作,以加強節目的表現力。演唱時,演員自己擊鼓,以伽倻琴或奚琴伴奏。曲牌有〔羽調〕、〔介面調〕、〔平調〕、〔京調〕等十餘種。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是判捎裡的全盛時期,形成了“東便制”、“西便制”兩大流派。曲調按節拍的長短和速度分為“進陽調”(12拍,最慢)、“中末力”(12拍,慢)、“中中末力”(中慢)、“扎進末力”(快)、“灰末力”(最快)等 5種。當時著名演員有禹春大、權三得、牟興甲、宋萬甲、李東伯等。判捎裡的傳統曲目有《春香傳》、《沈清歌》、《興甫歌》、《水宮歌》等12本。現代曲目《偵察兵大黑的憎恨》較有影響。判捎裡的曲牌、唱腔、唱法等難度較大,1974年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文藝工作者改用新民歌做為曲牌,創作了一些新曲目,進行了實驗性的改革,改名為“延邊鼓書”。其演出形式、伴奏樂器與判捎裡相同,創作上突破了舊格式,在音樂聲腔方面更加豐富,更適合表現現實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