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舟(1887~1970)

[拼音]:san guo zhi

清代京劇作品。道光中葉,京劇演員盧勝奎改編。三慶班所演連臺本戲中的代表劇目。全劇共36本,故事取材於《三國演義》小說,從劉表託孤、劉備馬跳檀溪起至取南郡止(一說40本,至戰長沙收黃忠止)。前24本包括《馬跳檀溪》至《長阪坡》、《漢津口》一段情節,原本未見全本傳世,詳細關目無從稽考。後12本中,《舌戰群儒》、《激權激瑜》、《臨江會》、《群英會》、《橫槊賦詩》、《借東風》、《燒戰船》、《華容道》等8本,合稱《赤壁鏖兵》;最後4本為《取南郡》(包括《取彝陵》、《取荊州》、《取襄陽》)。1890年,盧勝奎去世後,他的夫人將後12本的鈔本贈與三慶班老生演員周長山,後為蕭長華所轉錄,得以流傳。1957年,蕭長華80歲時,將《赤壁鏖兵》初刻刊印,後又收入《蕭長華演出劇本選集》行世。《取南郡》於1957年收入《中國傳統戲曲劇本選集》第1卷。

全本連臺《三國志》,在三慶班每年只於臘月貼演一回,36本演過一遍後,再重演一場《長阪坡》,然後封箱,成為一年一度轟動京師的佳劇。其間程長庚、徐小香、盧勝奎、楊月樓、黃潤甫、錢寶峰,各以他們在此劇中的精湛表演,獲得“活魯肅”、“活周瑜”、“活孔明”、“活趙雲”、“活曹操”、“活張飛”的稱譽。這齣戲的劇本編排和表演藝術,都為後世留下了可資借鑑的範本。

早在金院本、宋元南戲和元雜劇中,就有了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作品。明傳奇中有《草廬記》(弋陽腔)、《赤壁記》、《四郡記》等。清乾隆年間,出現了內廷的承應戲崑曲《鼎峙春秋》。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5有小程班演出崑曲《三國志》的記載。京劇《三國志》的改編,無疑是對前代戲曲創作的繼承和發展,其中以楚曲《祭風臺》的淵源關係最為明顯。取清代崑曲藝人曹春山(心泉之父)所藏“咸豐辛亥(1851)重桂月朔日再訂”的手鈔皮簧本《祭風臺》與楚曲本相對照,內容大致相同。而《三國志》中的這一段戲又與曹本多有相同之處。除此,改編者也參照《三國演義》原文,重新組織,而加以豐富和發展。清末民初,蕭長華在為喜連成科班排演《赤壁鏖兵》、《取南郡》時,又在演出實踐中,經過不斷梳理,加以增刪潤色,日臻完美,始成今本規模。其中《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成為京劇傳統劇目中的優秀作品。

《三國志》劇本雖是表述歷史故事,並不拘囿於嚴格的歷史真實。它循著前代民間文學、戲劇創作的路子,滲透了人民群眾的道德觀念和愛憎感情,在“尊劉抑曹”的思想基點上,著力描述了三方決策人物之間尖銳激烈的鬥智過程,通過性格衝突的刻畫,展現了一幅雄奇巨集偉的古代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的歷史畫卷。

這部作品是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磨練成熟的,演出性強,全劇情節生動,場次緊湊,劇中腳色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各功技藝相容幷包,是一部場面壯觀的“群戲”。劇本語言精練、生動,間有許多優美的唱段,精彩的武打,各具特色,為群眾所喜愛。由於表現政治鬥爭和戰爭場面的需要,在搬演中豐富了京劇藝術的表現力,促進了某些行當表演的發展,鍛鍊了一批演員。

參考文章

《三國志》之 歷史上真正的周瑜素材三國志魏書五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