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審的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後感(通用6篇)
王維審的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後感(通用6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維審的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後感(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維審的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後感1
放暑假之前學校發了《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讓所有老師在假期裡閱讀。原本沒有在意,當某天閒來無事翻閱次數,變被此書中的樸實無華的話語給吸引了,讓人有一睹為快的感覺。
讀完此書,讓我有種錯覺,這不像是老師寫的,在我的認知里老師和作家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讀罷此書後方知那些但凡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的人,必然有與常人不同的地方。這個不同的地方並不是在於你有想法,這只是前提,如果有想法卻表達不出來,是不會出彩的。這也是書中王維審老師的想法。我們都是躬身於教育第一線,每天都有很多繁重的工作要做,其實教師工作不累身,最關鍵的是心累。我們每天都是在用心和孩子交流,每天都用心上課背課,每天都用心去處理孩子家長眼中的“大事”。正因為如此,我們每天身心俱疲,下班之後再有自己的生活已無暇去整理了,其實教育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每天都有不同的素材,只是我們之所以成不了名師,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每天喊著累的幌子不去記錄,二是因為我們不經常寫東西,以至於不會寫,或者不知道該如何去寫。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不能走得更遠的原因。
人活在這個世上,遇到的困難和坎坷固然很多,但所有的困難就怕一個“鑽”字。我們只有全身心的去鑽,去做,才能收穫自己想要的,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才能走得更遠。這也是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能夠寫出這麼多精彩紛呈的教育故事,有踏實的文筆是基礎,更重要的是那股鑽勁兒,我想這就是值得我們年輕教師去學習的。
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要忽視這些問題,而是要透過閱讀和思考來尋找解決之道。同時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下次遇到類似問題就可以做到輕鬆面對了。記錄什麼?怎麼記錄?王老師在書中謝了他的案例,我們可以模範著來寫。我們在教學路上,要“不忘初心,善思善行”。
王維審的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後感2
成績或許是一把枷鎖。有的學生在上學時成績很差,在班裡只能屈居於角落,但很多人即使考不上大學,也能做出一番事業。我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去掉了成績的枷鎖,給了他探索其他領域的機會,或許在學習上不是什麼好手,但天生我才必有用,當孩子們放棄自己的弱項時,就一定有屬於自己的那片光明。
然而在這本書中王老師的教育主角大多都是比較大的孩子,而我作為一名小學老師,面對的都是小孩子,所以特別研究的比較少。在看到他的一篇文章“教育,什麼時候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時,我發現他的主角是一個學前幼兒,我便細細的研讀了起來。的確,像王老師看到的這件小事在生活中發生的比較多的,大人在不瞭解孩子心理情況下,將自己的意思強加於他們,理所當然的進行著教育,那麼孩子受到的教育就是被動的,如此一來教育的意義還有嗎?顯而易見。因此我們作為老師更應該注意自己在日常上課傳授知識時的方式方法,讓孩子們有自己的思維和方法。
最後再想想自己這一年的教學路程,依舊平平常常,中規中矩;如同王老師說的“教育是一個舞臺,我們都在扮演一個相同的角色—教師。只不過這樣的扮演,有的順風順水,有的磕磕絆絆,有的平常平庸,有的精彩精美。慶幸的是,我們都沒有選擇放棄。”是的,無論怎麼樣,我們都在堅持,既然在堅持為什麼不能做的好一點。
回頭去想想什麼是“教育”,對於孩子們來說:“教育就是成長,或者幫助成長。”對於我來說就是走出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
王維審的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後感3
讀了王維審的《尋找不一樣的教育》,除了感動,更多的是反思。我們的教室裡有教育故事,我們的校園裡有教育故事,我們的生活中也有教育故事。然而,我們卻沒有像王老師一樣,去發現那些故事,去思考那些故事,去總結那些故事。
書本是一樣的,但教書育人的方法卻有很多種。王老師就是這樣把一個個散落在教育之路上的故事,用最乾淨、質樸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下來,並用他那雙彷彿能透視教育的慧眼,從那些不被常人關注的現象裡,敏銳地挖掘出教育的精髓;從那些尋常的細節裡,發現動人的教育力量,讓我們讀到了一種不一樣的教育,帶給了我們直抵心靈深處的觸動和對教育的自我審視與思考。尤其是今天讀到其中的一節"我們最終要教給學生什麼"時,感觸較大。作者提到在與第一屆學生聚會之時,他問他的學生,你們都是靠什麼小有成就的?結果學生七嘴八舌說了很多,比如從老師那裡學會了擔當、堅持、誠信、愛心等等,但是沒有人提到自己優異的成績是讓自己成功的關鍵。從而讓作者意識到:從某個角度來說,學生的成功只是我們教育目標的副產品,是我們無意之中撒下的一些種子在他們的內心生根發芽,最終蔥蘢了他們的生命,而我們一直苦苦追逐的成績、名次,在他們的生命之中卻只是一片過眼雲煙。
看到這裡,我想到了我們現在的素質教育,我們除了將知識教給學生之外,還要教給學生什麼?我們的教育最終要教給學生什麼?我想,不止是知識,更多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與人為善……學校一直強調,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培養,重視學生素質的提高,所以,我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透過各種形式,加強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讓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有禮貌、有規矩、有責任、有智慧,充滿正能量的好少年。
王維審的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後感4
暑假讀了王維審老師寫的《尋找不一樣的教育》。我本身很沒耐心看書,可是當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一開始王維審老師曲折的經歷吸引了我。他以這段不一樣的經歷開始了他不一樣的教育。書中沒有很多理論性的知識,只有一個個生動的教育故事,很多故事也發生在了我們的身上,引起了我們的共鳴和思考。
在閱讀這一個個清淺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時,也讓我想起了自己上初中時候的情景。也學到了老師的一些教育方式。想想自己現在面對的是小學,或許很多教育方式用不到,可是也有很多是大相徑庭的。面對這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教育的好壞影響著他們的一生。作為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更應該深刻思考,用怎麼樣的教育去應對他們。
我很贊同王老師最後的“發現教育意義的密碼”。王老師認為寫作才是發現教育意義的密碼,一次不動筆的思考往往是膚淺零碎的,所以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寫作。寫作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年輕教師來說,可以讓我們更加理清教育思路,一些自己的處理方式,一些自己的言語,都能在寫作中得到反思。我們也能在寫作中不斷思考、不斷總結,尋找出不一樣的教育。
讀了王老師的這本書,我明白了很多。無論我們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堅持下去,相信堅持就會勝利。多關注身邊的孩子,多思考、多反思,讓孩子們健康的成長!
王維審的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後感5
老師的作品《尋找不一樣的教育——我的教育敘事》這本書,我懷著學習的態度走進了王老師撰寫的一個個教學事例,與其說是教學事例,可能用“故事”來形容更為恰當。品著這淡淡的兩行字:“一本清淺而深刻的教育故事”“一部關於教育敘事的寫作寶典”,進入了暑假的充電時間,淡然恬適。整本書,既有對一線教師敘事寫作的精要指導,又有對教育的深度思考和反思,堪稱教育敘事寫作的範本。王老師把一個個散落在教育中的故事,用最真實、質樸的語言記錄下來,並用他那雙彷彿能透視教育的慧眼,從那些不被常人關注的現象裡,敏銳地挖掘出教育的精髓;從那些尋常的細節裡,發現動人的教育力量,讓我們讀到了一種不一樣的教育,帶給了我們直抵心靈深處的觸動和對教育的自我審視與思考。
很多教育著作裡面多是對寫作理論知識的講解,比較枯燥難懂,所以讀著讀著就放棄了。很幸運的是,自己選擇了王老師的這本書。他將故事和寫作指導有機融合,在講述一個個生動的教育故事的同時,滲透了教育敘事寫作方法的指角色。而在教育這個舞臺上,我們在出演著教師這一相同的角色,雖然每個人的經歷不盡相同,卻又百般相似。可能這條道路順風順水,也有可能坑窪不斷,有可能平常無奇,也有可能精彩絕倫,但不管怎樣,慶幸的是,我們都在堅持,還沒有選擇放棄。
本書分為五章,第一章:推開教育的另一扇窗;第二章:我們需要怎樣的故事;第三章:找到一種最好的表達;第四章:精心講好自己的故事;第五章:發現教育意義的密碼。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兩個地方。
一、第一章用敘事寫作記錄教育。王維審老師從“改變自己、影響他人、成就教育”三個方面展開闡述了“為什麼寫教育敘事”。講述了他從最初一個農村出來,學歷、知識、經驗都處在最低水平,在深深的刺痛、焦灼的渴望、沒有方向的教育路上行走的“菜鳥”老師,一路摸索,改變教育方法,尋找成長的其他方向,並找到了他獨特的教育方法——用故事記錄教育,很多教師教育水平很高,評到各種職稱,但卻無法走得更遠,因為缺乏寫作的能力,他的教育特色不能得到廣泛的傳播,不能進行反思也缺少了成長的底蘊和情懷,他的發展就會欠缺支撐遠行的力量,有建樹的名師都離不開寫作的支撐,王維審老師就用文字將自己的成長、學生的成長記錄下,在文字中對自己的教育生活重新回味、咀嚼、反思,讓別人在解讀這些小故事的過程中,來一次心靈的對話和交流,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二、第四章中有個小標題——常在細微處用心,這是我讀完整本書感觸最深的一段。小標題下面有段文字:“在細微處用心有兩層含義看,一是說敘事的過程中要注意細節描寫,二是說在提升提煉觀點時要善於以小見大”。他說的是在寫作是要注意細節,但我認為在教育孩子時也要注意細節。大時代的教育環境下,我們習慣了教育的宏大,總喜歡把教育弄得莊嚴而隆重。其實,教育工作不一定要去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一個老師,每天需要做的都是些普通的、瑣碎的事情,尤其是一些裝作不經意間表現出來的小事。
每章節都有幾篇小故事,看似每個小故事都不一樣,卻都處處有著聯絡。作者藉助一個個故事循序漸進地為了我們展開了教育敘事寫作的密碼,用一個個簡短卻又生動的教育故事為每位讀者敲開了不一樣的大門,正所謂一本書,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收穫。而這一個個尋常教育生活中的真實的小故事故事,給我們帶來的更是一種成長的力量、教育的.智慧和師者的情懷。既為我們解疑答惑,也為我們提高了思想境界。剛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在第三頁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許多新老師的疑惑。在積極與怠慢中徘徊不定,最終會選擇哪一方,更為妥當的說法是:會妥協於哪一方呢?當然,對於出於怎樣的感想自己會寫下這樣一段話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所以不妨跟著我繼續走走看看,接著,我在本書上陸陸續續寫下了一些隻言片語,比如:意願大於能力,教育的力量往往體現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我們最應該教給孩子的是包容、善良、接納、鼓勵等等,一直到最後幾頁,我寫了這樣一句話,不管在怎樣的制度下,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的,體驗到的都是滿滿的正能量,所以我要從現在開始,真真正正的好好的愛這一行。說實話,也早已忘了當時自己為何這麼的激動,但結果總歸是好的。相信大家也從這些隻言片語中,深深地體會到這本書的力量了吧!王維審老師對自己在教育一線工作中遇到的問提進行細節分析,積極反思,認真歸納,使自己真正做到了教育的有心人,多少年磨鍊下來,他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教育感”天賦異稟的人。王老師用了教育敘事的方法,將一個個教育生活中的點滴瑣事進行闡述,從中告訴我們只有改變自己,改變心態,才可以改變教師的行為,教師的精神世界才會慢慢豐盈。
王維審的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後感6
利用暑假的時間,我仔細閱讀了王維審老師寫的這本書,或許沒有王老師親身體會的那樣深刻,但也讓我內心和對教育的認識有了巨大的提高。想想自己,從學生生涯的結束走到老師這個崗位,我曾迷茫過,高興過,失望過;看著每天的每一節課,每次考試的每一張卷子;我依舊沒有清楚什麼才是“教育”。
王老師在這本書裡面用了許多教育故事來闡述什麼是“教育”, 在閱讀這一個個簡單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時,很多次,都讓我回憶起了自己上初中、上高中那會兒的生活,激起了學生時代的感情。在這些故事裡,我一會兒站在學生的角度,感受學生時代和學習有關的一切人或事;一會兒又站在老師的角度,去思考學生的心理、老師的處理方法,雖然這一個個故事大都和中學、高中相關。但也能讓我聯想到我所接觸、面對的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孩子。
然而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可能暫時不用面對孩子叛逆時的種種情況,但這時的孩子個個充滿著調皮的性格。當每次遇到孩子們出現問題時,我很多時候會不知所措,感覺頭大,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更合適。只知道對錯的一方進行批評,對另一方進行安慰,以為這樣就是事情最完美的結局。但是在我閱讀了這本書後,才知道曾經自己做的遠遠不夠,也不是最正確的方法。如果學著開導孩子們去面對矛盾,解決矛盾,可能到最後兩個孩子會變成好朋友。因此我們作為老師需要去試著學習不一樣的教育,而達到不一樣的結果。
再回顧王老師書中的內容,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成績或許是一把枷鎖。有的學生在上學時成績很差,在班裡只能屈居於角落,但很多人即使考不上大學,也能做出一番事業。我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去掉了成績的枷鎖,給了他探索其他領域的機會,或許在學習上不是什麼好手,但天生我才必有用,當孩子們放棄自己的弱項時,就一定有屬於自己的那片光明。
然而在這本書中王老師的教育主角大多都是比較大的孩子,而我作為一名小學老師,面對的都是小孩子,所以特別研究的比較少。在看到他的一篇文章“教育,什麼時候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時,我發現他的主角是一個學前幼兒,我便細細的研讀了起來。的確,像王老師看到的這件小事在生活中發生的比較多的,大人在不瞭解孩子心理情況下,將自己的意思強加於他們,理所當然的進行著教育,那麼孩子受到的教育就是被動的,如此一來教育的意義還有嗎?顯而易見。因此我們作為老師更應該注意自己在日常上課傳授知識時的方式方法,讓孩子們有自己的思維和方法。
最後再想想自己這一年的教學路程,依舊平平常常,中規中矩;如同王老師說的“教育是一個舞臺,我們都在扮演一個相同的角色—教師。只不過這樣的扮演,有的順風順水,有的磕磕絆絆,有的平常平庸,有的精彩精美。慶幸的是,我們都沒有選擇放棄。”是的,無論怎麼樣,我們都在堅持,既然在堅持為什麼不能做的好一點。
回頭去想想什麼是“教育”,對於孩子們來說:“教育就是成長,或者幫助成長。”對於我來說就是走出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