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脣蚓屬

[拼音]:meitian

[英文]:coalfield

同一地質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含煤巖系的分佈區域。經常為向斜盆地,因此也稱煤盆地。由於煤田大多表現為盆地的形態,因此有的文獻把“煤田”和“煤盆地”作為同義詞。煤田是聚煤盆地中形成的含煤巖系經過構造變動和後期剝蝕殘留部分,顯然它的面積小於聚煤盆地,有的古生代煤田只相當於其原始聚煤盆地面積的幾十分之一。

構成一個煤田的含煤巖系可以是連續分佈的,也可以是不連續的,不連續分佈是形變後受剝蝕的結果,例如褶皺的背斜部分含煤巖系被剝蝕掉,向斜部分得以儲存,這一系列相隔不遠的向斜中的含煤巖系屬於同一個煤田。根據地理條件、地質構造、生產規模,一個煤田可以劃分若干個煤礦區或煤產地,每個礦區又可分為若干個井田。

通常一個煤田的構成有3部分,即含煤巖系、蓋層和基底(圖1)。

普查勘探以及開發過程中,對含煤巖系、蓋層和基底全面進行研究,如蓋層的巖性和厚度是選擇勘探手段和開拓方式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根據蓋層對含煤巖系的覆蓋程度可分為暴露式煤田、半暴露式煤田和隱伏煤田。

根據含煤巖系的構造形態特徵,可以劃分煤田的構造形態型別。多數煤田為向斜和複式向斜構造(圖2,a~d),或呈平緩開闊、簡單的向斜,如中國山西的沁水煤田(圖2,a);或呈強烈、緊閉的複式褶皺(圖2,b),並被許多斷裂所複雜化(圖2,c、d),如中國東南各省的古生代煤田。有的煤田則以斷塊構造為主(圖2,e~h)。

由單一地質時代的含煤巖系形成的煤田稱單紀煤田,如撫順、阜新煤田。由幾個地質時代的含煤巖系形成的煤田,稱多紀煤田,如鄂爾多斯煤田,包括石炭-二疊紀、三疊紀和侏羅紀3套含煤巖系。中國煤炭資源豐富,煤田分佈遍及各省區,含煤巖系從石炭紀到第四紀早期都有分佈。

煤田的面積和儲量不同,地理分佈也不均勻。世界上地質儲量超過2000億噸的大煤田約有20餘個,著名的如連斯克(俄羅斯)、鄂爾多斯(中國)和阿巴拉契亞(美國)等;500~2000億噸者有200餘個。面積最大的煤田為俄羅斯通古斯煤田,超過100萬平方公里;面積小的煤田只有十幾到幾十平方公里。煤田的地理分佈以亞洲最多,北美次之。中國領域內分佈著數以百計的煤田,是世界上煤資源量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

參考書目

楊起、韓德馨主編:《中國煤田地質學》(上冊),煤炭工業出版社,北京,1979。

武漢地質學院煤田教研室編:《煤田地質學》(下冊),地質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