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山居秋暝》讀後感

王維《山居秋暝》讀後感

  《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並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社會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王維《山居秋暝》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王維《山居秋暝》讀後感一

  這首詩的主旨是:《山居秋暝》是一首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山水名篇,是王維在輞川別墅閒居時的傑出詩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全詩用了多種表現手法來表現詩人的感情,主要體現在:“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首聯一素描的手法,鋪出了整個畫面的基調。從整體著眼,領起全詩,用極其精練的語言交代了地點和時間、季節和天氣,點明瞭狀態和題意,大筆勾勒出畫面的輪廓,框定了全詩的意境。

  出句展現雨後山村,對句顯示傍晚秋暝。既寫出了客觀環境的清麗空遠,又蘊涵著詩人主觀意識的恬淡閒逸,給人以臨其境,神清氣爽之感。詩人以山居空寂的感受來暗喻歸隱心境的,儘管詩人借景抒發他的安適的情緒,卻看不出詩人那種傷悲、哀怨的孤寂蒼涼之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領聯寫景,用了反襯的手法,一靜一動,動靜結合,靜中有動,景色如畫;一見一聽,錯落有致,幽趣盎然:上句寫仰視,鏡頭由遠而近。

  下句寫俯視,鏡頭由近而遠。“照”和“流”用在句末,還隱映出隱居之情態。在這裡,清幽的環境與詩人恬淡的心情實現了高度和諧統一,即景與情高度和諧統一,意與境高度和諧統一。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頸聯轉向動態描寫,側重寫人,以動襯靜,愈見其靜:上句寫岸上,鏡頭由遠而近。下句寫水中,鏡頭由近而遠。上句聞“竹喧”,下句見“蓮動”,展現出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對安靜淳樸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襯托出詩人白身超塵脫俗的心理狀態,也蘊涵著他內心對汙濁官場的極度厭惡。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尾聯詩人直抒情懷:詩人志向高潔,遠離官場,來到這個清幽雅緻的佳境,必定觸景生情,流連忘返。“隨意”,任憑、照例的意思;“王孫”本指貴族公子,這裡指詩人自己。這兩句詩,一方面表露了詩人對山中秋色的喜愛;一方面巧用前人之典,表達了詩人隱居山林,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的意願。

  這首詩的語言特點主要體現在:首先,詩人講究煉字,清雅到極致的一系列用詞用字。這首詩中,作者能準確地調動每一個字,使得各盡其職,盡其妙用,如:“空山”、“晚秋”、“明月”、“清泉”、“竹喧”、“松”、“石”、“蓮動”、“隨意”以及“烷女”、“漁舟”等等,全都表達得乾乾淨淨、真真純純、一塵不染。其次,對仗工整,物象清雅,是本詩音韻和諧的顯著特點。頸聯和頷聯,不僅對仗工緻、格律精嚴,而且音韻優美,節奏和諧。明月對清泉、竹喧對蓮動,清雅工整而韻味十足,琅琅上口而流動性強。再次,語言充滿詩情畫意。語言清新明快,潔淨洗練,是樸素平淡與典雅秀美的完美結合,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這首山水田園詩是詩情與畫意的高度統一。以清新澄澈的語言描繪出幽美恬靜的意境,令人悠然神往,引人無限遐思。

  王維《山居秋暝》讀後感二

  這首山水名篇,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啊!又由於這裡人跡罕到,“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清幽明淨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讚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裡傳來了一陣陣的歡歌笑語,那是一些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追求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汙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發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透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在有書畫風格的唐代詩人中,王維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代表作《山居秋限》,又是王維現存三百多首詩作中最富有代表的一部廣為流傳的作品。因本人也喜好此類作品,所以就有了反覆誦讀,反覆琢磨的習慣,最近有機會聽得某學校在教讀該詩作,教學者花費大量時間於字詞的翻譯,而翻譯結果丟失了作者在詩作中想要表達的心意,本人似有塊壘在胸,於是就有了我的解讀。原詩為: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請看第一句。“空山新雨後”中的“空山”,從自然的觀點來看,山本不應為空,能把山看空的,是詩人的心空,只有空明的心,才能夠把古人看來高深莫測的山看成是空的,這是作者一上來就把空的心作一交代的開首。“空山”的可能。和陶淵明的“南山”是不一樣的,“南山”是禪的意境中一種帶有神明駐守的方界,而“空山”則不然,那是一種禪的意境下對待實然之物的一種境界,那是望遍周遭皆空的一種心性寫照。“新雨”帶有一種暗示,那是歸隱之人歷經某種啟示之後,把可以看空的境界的獲得作為一種“新雨”,整句相連,便可以理解為:“新雨”在前,而經過“新雨”之後,也便有了“空山”的境界。第二句。“天氣晚來秋”呢,那是作者當時年齡和經歷的真實寫照,對應於“空山新雨後”,等到作者有了這麼一種境界之後,人已到了“晚來秋”的時節,那是一種醒悟,也是一種感嘆,但對於到了這麼一種境界的人來說,“秋”並不包含著真實世界中的沒落,也不代表一般現實中“秋”的衰落,反而倒有一種歸於平靜和成熟的感受。

  第三、四句。“明月松間照”和“清泉石上流”,這是對自然景的描寫,那是一幅山水類的自然景觀的寫意畫、但推測作者的原意,更可以看作是借自然景象來敘述心境中的“靜”。如果僅僅是靜,那還不足以和作者前兩句的“空”相配合,所以,對內然景觀的“靜”描寫的背後,還表達了作者看出“自然而然”的一種順應。是一種復而不變的自然思想的迴歸,“明月”可以永恆地照在自然生長的松林裡,對人世者來說,可以說今天的月光和昨天的不一樣,明天的月光和今天又不一樣,而一旦循世,那就沒什麼兩樣了。“清泉石上流”是“明月松間照”的補充和深入,在作者那裡,“清泉”汩汩的流動,可以是一種原始的自然力量,這種力量可以盪滌一切汙垢,可以表達人的原始心靈的純淨,因為有了“在山水自清”,所以也就有了“清泉”的不懈的流動。藉著景物的描寫,作者間接地表達了自己心的境界,那是到達這一境界的心,對自然存在的一種富有禪意的觀照。

  第五、第六句。“竹喧歸浣女”和“蓮動下漁舟”兩句中,從字面上讀者可以感到作者在寫人了,寫出了人因生活活動而給自然景物新增上的熱鬧,這裡的熱鬧,從實際上來看,也很富有當時生活中的鄉野味道,鄉野生活本身就帶給人以平靜的感覺,和熙熙攘攘的城市繁華是一種對比。不過,鄉野白有鄉野的熱鬧,“竹喧”中的竹子本不會喧譁起來,而妙就妙在“竹”的“喧譁”上。一個“喧”字,讓人就產生了對生活場景的勾聯。而這裡的鬧熱,也足以表達作者當時所能見到,感受到人世間自然所處的應有之有了。這兩句所表達的熱鬧,還是回應本詩歸隱“山居”的特定處所,也是為了突出“山居”特徵的一種真實場景,這是作者用意表達人生熱鬧的最妙的方法。因為這是一種適度的“人間”,用以平衡前面的“出世”,“出世”、“人世”不執兩邊,那才是真正的禪意。

  第七、第八句。是作者最直接表達當時心境的真實表露。“隨意春芳歇”所突出的是一個“隨”字,何渭“隨”呢?這裡的“隨”好像可以是“順”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觀照”。作為“順”來說,那是作者想要說明人生以順天命,不可與天命相抗衡的實際境地,那是叫人不要醉心於現實、為現實而煩惱的一種過來之人的感悟;作為“觀照”來說,那是叫人觀察世事的一種態度,是要讓人能夠從現實中跳出來。在古希臘的神話中有一個“煩惱神”,說“煩惱”是人活著的時候,由於煩惱神佔據人的一生,所以煩惱是活著的人的一種自然顯現,而在王維這裡,煩惱是因為人的追逐“春芳”所帶來的,如果想要擺脫“煩惱”,那就需有一種“看歇”的心態,在人處於“春芳”之中的時候,當會有歇息的時候。至於“王孫白可留”一句,可以是透過“隨意春芳歇”之後,哪怕曾經有過“春芳”般生活的人,也自會有了“可留”的生活了。該詩作通篇中突出的是一個“秋”字,作者在“秋”所給予人的性情上做文章,這裡的秋意,並不是通常人們心理中帶有悲觀意義的秋,而是一個人大徹大悟後,對於美好人生境界獲得的一種秋,因為只有獲得大徹大悟的人,才會把繁複的詩文化,演繹為用簡樸的語言,簡練的文字,表達來自自然意義上的對人生的簡潔回答。好一個透明的王維。

  這也只是我個人的讀後感而己,個別的地方未能讀通。教師如何教,自然可以自出心抒,但對禪詩大家王維,聯絡他的實際作品,在“禪”上略加生髮,也是應該的吧。有些課文是要用心體會的,否則就會鬧出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之類的笑話來。

  王維《山居秋暝》讀後感三

  王維的詩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古代文大多為悲秋之人,但這一首卻不同,沒有悲歌、悽婉,滿是隨意,閒雅。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正是潺潺的溪流聲才讓你覺得寂靜,空曠。靜動結合,視聽結合,使得畫意盎然,令人陶醉其中,完美地詮釋了秋天的月夜。

  詩中景物層次鮮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構成一幅清晰和諧的雨夜秋雨圖。整首詩的意境就在一幅山水圖中緩緩展開。從構圖結構上看遠景是空山新雨,天氣晚秋,近景高處是明月照松,清泉流石,近處是浣女與漁人。"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讀王維的詩常常讓我有一種在春風中散步的感覺,十分的清新,自然。

  王維的詩因為他本身的性格,顯得空曠,靜謐。他的詩就是詩人心靈的物化。就像置身於香菸裊繞的寺宇之間,可以達到忘卻塵事,淨化心靈的境界。

  詩句的描寫彷彿將人帶到了一個世外桃源,到處充滿了安詳恬靜的景象。

  這首詩不單單對山野中秋天的景象進行了描寫,更抒發了詩人對這種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秋天是一年最美的季節,是收穫的季節,秋沒有春的稚嫩,沒有夏的酷熱,更沒有冬的嚴寒。秋天是沉穩的、內斂的、金黃的、沉甸甸的,值得細細品味的。如同詩中所寫,春天的美好景緻已不再,但秋景別有一番風味,生活也同樣如此,酸甜苦辣,每一刻都有值得體味的內涵。

  生活充滿精彩,懂生活的人,才知道如何珍惜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