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學派
[拼音]:congshu
[英文]:series
彙輯兩種以至數千種圖書並冠以總名的一套書的統稱。 “叢”就是聚集的意思。 叢書, 又名“叢刻”、 “叢鈔”、“叢刊”、“叢稿”。叢書之內所含的單種圖書,中國前人稱作“子目”。子目保持作為圖書的相對完整性。
通常認為中國叢書始於南宋,把宋嘉泰年間(1201~1204) 俞鼎孫、俞經所編的《儒學警悟》稱為第一部彙輯的叢書,把鹹淳九年(1273)左圭編刊的《百川學海》稱為第一部刊刻的叢書。實際上,中國叢書的出現比這要早。五代時期馮道主持刊印儒家 9部經典著作,名為“九經”,唐代及北宋均有大量的佛教經籍被彙輯起來,併成套地刊印過。明代以來,叢書的編輯出版有了巨大發展,其數量之多,種類之繁,遠非宋元時代可比。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到五十二年(1772~1787)編纂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 《四庫全書》, 收書3461種,共79307 卷。
現代世界各國都出版許多叢書。在西方,叢書名為“雙書”或“連續出版物”。自印刷術傳入歐洲以後,這種書籍形式便出現了。現在各國流行的系列書,也是叢書的一種。英國的《莎士比亞劇集》,法國H.de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都可稱為叢書。在日本,除彙輯的漢古籍標名“叢書”之外,還常稱為“文庫”。在蘇聯,叢書名為“彙集的書”、“彙編的書”。中國進入現代以後,也湧現出不少巨型叢書,如中華書局出版的《四部備要》,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部叢刊》、《萬有文庫》、《叢書整合》,上海生活書店出版的《世界文庫》以及近年來各地出版的 《走向世界叢書》、 《走向未來》、《祖國叢書》等。
叢書的種類很多。大體上可以分成兩大類:綜合性的和分類性的。綜合性的又分:
(1)雜纂,即彙集各類編者認為有參考價值的難得的圖書;
(2)舉要,即彙集重要或常用的圖書;
(3)搜異,即收羅一些難得的異本、珍本;
(4)輯佚,即將引用各書的原文彙輯在一起,恢復原書的面貌,或儲存其一部分;
(5)影舊,即影印宋元舊本或罕見抄本、精本。分類性的又可分為:
(1)專代,即專收某一時代的圖書;
(2)專地,即專收某一地域作者所著的圖書;
(3)專人,即某一人的圖書;
(4)專類,即按類別,如歷史、小說、戲曲、詩詞等某一類收集的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