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劇音樂

[拼音]:Li Rihua

明代戲劇家。江蘇吳縣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蹟無考。約生活於正德、嘉靖前後,以劇作《南西廂記》聞名。

宋元南戲中已有《張珙西廂記》(或稱《崔鶯鶯西廂記》),明代前期的李景雲(一說系元代人)亦作有傳奇戲曲《崔鶯鶯西廂記》。上述劇本均已失傳,僅存少量曲文。最晚在嘉靖初年,海鹽人崔時佩又將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通稱《北西廂》)改編為傳奇,李日華再加以增補,成為長達38折的大型劇作。

《南西廂記》人物情節與《北西廂》幾乎完全相同,並大量襲用《北西廂》的詞句,思想平庸,藝術表現上缺乏獨創性,所以“時論頗弗取”(《衡曲麈譚》)。明代另一位作《西廂記》傳奇的陸採說:“李日華取實甫之語,翻為南曲,而措詞命意之妙幾失之矣。”(《陸天池西廂記序》)清初李漁甚至比之為“千金狐腋,剪作鴻毛;一片精金,點成頑鐵”(《閒情偶寄》)。然而,明中葉北雜劇已經漸趨衰落。《南西廂記》的出現,使膾炙人口的西廂故事仍能長期活躍於崑劇舞臺上,崔時佩、李日華的主要功績即在於此。

自清中葉以來,《南西廂記》的《跳牆》、《寄柬》、《佳期》、《拷紅》等出,一直是頗受歡迎的劇目。京劇和各種地方戲改編的《西廂記》、 《紅娘》、 《拷紅》等,無不受到《南西廂記》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現存《南西廂記》較早的版本,是明代萬曆年間金陵富春堂本和周居易校刻本,《古本戲曲叢刊初集》第30種即據富春堂本影印。明末《六十種曲》本和《六幻西廂》本是比較通行的版本,它們與早期版本的差別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