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觀後感(精選10篇)
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觀後感(精選10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觀後感1
無窮的正能量——重溫《音樂之聲》。
剛剛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晚會上,一向搞怪的Lady Gaga以罕見地清新裝扮,深情演繹了《音樂之聲》中的插曲,不但讓人驚豔於她紮實的演唱功底,更勾起眾人對這部經典影片的無限懷念,正如隨後出場的朱莉·安德魯斯說的那樣,很難相信,一眨眼就過去了這麼多年!《音樂之聲》已經上映50週年了,但其感染力依舊強烈如昔,好似金色童年般,雖已從手中滑過,但仍忍不住頻頻回首沉浸。
看完頒獎晚會的當晚,我便乘熱重溫了這部經典影片,坦白說,許多情節如今看來略顯陳舊,比如瑪利亞非傳統淑女的漢子格調,特拉普典型白馬王子的高富帥模式,像極了近年東亞地區流行的偶像劇套路,而瑪利亞作為家庭教師,遭遇特拉普家那群難以馴服、古靈精怪的孩子們,也可見到近年校園劇的影子,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它的魅力,重溫過程中,發自內心的快樂油然而生,我始終帶著愉悅的笑容,就同當年第一次觀看它一樣。為什麼?因為影片散發的無窮正能量。
女主角瑪利亞是名年輕的見習修女,宗教的薰陶和簡單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樂觀、單純的性格,前一刻還在擔心無法勝任家庭教師一職,下一刻就YY一切都會好起來,並越想越開心,奔赴特拉普家的路上,甚至手舞足蹈跳起來,其誇張的樂天派性格,在很多人看來有點神經兮兮,為此修道院的修女們擔心她的未來何去何從,初見時的特拉普上校更是覺得她是個惹麻煩的傢伙,而正是她這種有些誇張的樂天派性格,讓生活時時充滿了正能量。
瑪利亞選取用自己開朗的人生觀去影響孩子,而非用死板的說教去管束孩子,如當孩子們情緒低落時,瑪利亞引導他們多想想開心的事物,並用歌唱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用最簡單的心理疏導方式,教育孩子們學會自我管理情緒,很快孩子們就在她的帶領下,得到了童年應有的快樂、簡單,他們去郊遊、去划船、去爬樹,並一路高聲吟唱,徹底擺脫了母親過世後,特拉普上校軍事化教育造成的沉悶家庭生活,孩子們的變化和瑪利亞的生活熱情,漸漸也感染了特拉普上校,讓他最終走出了喪妻陰影,重新擁抱感情、擁抱生活。這完全是一個傳遞正能量的故事,因而感情、搞笑的部分即便略顯過時也無大礙,這本就不是影片的主旨。
影片在最後時分主題昇華,應對德國法西斯的強權威脅,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協,堅決拒絕為納粹服務,最終在眾人的幫忙下,翻山越嶺奔向自由,一種追求和平、完美的正能量閃耀劇終。
不論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還是高境界的世界正能量,在人類社會都永不會過時,和平時,我們應樂觀應對生活中的挫折,戰爭時,我們要堅定和平的立場,無窮的正能量是支援人類禮貌程序的動力,也是《音樂之聲》經久不衰的秘訣。
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觀後感2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樂之聲》。雖然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還是會有新的感覺。
故事發生在維也納。善良活潑的修女瑪利亞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給他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瑪利亞剛來時,孩子們並不歡迎她,因為他們覺得:誰都沒法跟自己的媽媽相比。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最終她不但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也贏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們成為了一家人。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鬥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為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後,家裡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裡那久違的歌聲和溫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瑪利亞面對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披著潔白的婚紗,隨著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這部片子比我爸爸年齡還大,裡面的歌曲都特別優美,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之情的《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我都特別喜歡。
好的影片歷久彌新,有機會我還會重溫這部電影的。
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觀後感3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
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裡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裡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觀後感4
在我大二上學期的時候,我們的英語教師給我們播放了《阿甘正傳》和《音樂之聲》兩部電影。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受啟發頗深。一是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人陶醉,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異常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迪,令我受益匪淺。給我此刻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忙。下頭我就從這部電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談談自我的體會:
一、信任是溝通的基礎。作為教師,首先應當得到學生們的信任,有了信任,才會得到孩子們的尊重,也才能讓孩子們理解你的教育思想,包括理解你的一切。劇中瑪利亞儘管沒有理解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可是她能夠經過自我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我,並且使孩子理解自我。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應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激各位今日放在我口袋裡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歡樂和溫暖。”經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那裡不但看出教育機智的重要,並且其實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
二、家校溝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環節。作為教師,異常是班主任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方方面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瑪利亞沒有一味地聽取家長要求對孩子們嚴格管理的`意見,而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委婉而堅決的反對家長的做法,經過自我的行動贏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和尊重,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作為教師應當讓孩子們在學校裡歡樂的度過每一天,發現並鼓勵孩子們做他們想做的有意義事,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經過孩子們的發展變化,感化家長,贏得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和信任。這樣家長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恰當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劇中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阻止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夢想,異常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時邊舞邊唱的遊戲場景,無疑為我們供給了遊戲教學的最好範例,這一點對於我們寄宿制學校來說啟示十分大,我們的孩子們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學區和生活區,久了就會出現煩躁,所以我們應當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多參加戶外活動,使他們歡樂的學習、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們的潛能,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本事。
作為教師應當充滿愛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我,進一步挖掘自我的潛能,僅有真正到達一專多能,用自我的行動、學識和品格引領學生,分析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觀後感5
在美麗的薩爾斯堡風光之中,瑪麗亞在山嶺間的草地上高聲地唱著《The Sound Of Music》――――影片的開頭就是這樣明麗而歡快。
女主角瑪利亞是位年輕的修女,大自然的薰陶和簡單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樂觀、單純的性格,前一刻還在擔心無法勝任家庭教師一職,下一刻就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她天生的樂天派性格,不得不讓修道院的修女們擔心她的未來。
初見時上校時,上校也覺得她是個愛惹麻煩的傢伙,而正是她這樣的樂天派性格,讓生活時時充滿了正能量。
瑪利亞並沒有和上校一樣用嚴厲的家教去管束孩子,而是選擇用自己開朗的人生觀去影響孩子。當孩子們情緒低落時,瑪利亞引導他們多想想開心的事物,並用歌唱的方式表達出來,她用最簡單的心理疏導方式,教會了孩子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很快,孩子們就在她的帶領下,找回了童心,獲得了童年應有的快樂生活,他們去郊遊、去划船、去爬樹,並一路高聲吟唱,在柔和的畫面中,他們宛若置身天堂,七個孩子如同天使一樣跳躍歡唱,草地上、樹林間、小河邊、市場裡處處留下了她們的鶯歌笑語,徹底擺脫了母親過世後,上校軍事化教育造成的沉悶的家庭生活,瑪利亞的熱情開朗給這個家帶來了一縷陽光,給了孩子們溫暖和活力,也漸也感染了上校,同時也讓他冰冷的心開始融化了。
上校與孩子們齊唱《雪絨花》的片段,旋律優美動人,代表著這個家庭的轉折點,上校重新感受到了溫暖,走出了心中的陰影,開始重新擁抱愛情、擁抱生活。
在最後時分影片的主題昇華,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強權威脅,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協,堅決拒絕為納粹服務,最終在眾人的幫助下,翻山越嶺,奔向自由,這是一種追求和平、美好的正能量。
影片從始至終,都以愛與自由為主線,讓人們感受到了發自內心的快樂和愛帶給人們的力量與支援,愛的偉大與珍貴,並告訴人們,愛要從內心流淌,它可以感染身邊的人,從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個個親人愛起,最後便會演繹成為一種大愛,一種對國家的愛,一種對整個世界的愛,或許這就是這部影片歷經幾十年而不衰的秘訣,不論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還是整個世界正能量,在社會之中都永不會過時。
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觀後感6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情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著,有如上校對自己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著自己的思維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理想,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十分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就應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裡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
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忙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遊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划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尾上校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對音樂的熱愛讓我感動。裡面美麗動聽的歌曲使我瞭解到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它沒有國界,不分種族。其中我最喜歡的歌曲是雪絨花。它出此刻整個影片的最後,在敵人嚴密的監視下,劇場裡的氣氛異常殘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這首歌曲就像在汙泥中潔淨的花朵,讓人看到期望和春天。
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觀後感7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ay, a drop of goldensun……”每當這首熟悉的歌縈繞耳畔,我總會想起《音樂之聲》中瑪利亞和七個孩子們玩耍的情景。
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音樂之聲》這部電影吧。音樂之聲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配樂和最佳音響。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故事:瑪利亞本是一個修女,可是她太熱愛大自然,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被院長介紹去馮·特拉普上校家照看七個孩子。到了那兒,瑪利亞透過努力,讓孩子們接受她,並重新讓那個家充滿音樂和快樂。上校愛上了瑪利亞,並把她娶為妻子,一家人其樂融融。這是,戰爭來了,讓這個和諧的家緊張起來。沒辦法,他們想到了離開奧地利。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音樂之聲》是一部成功的音樂劇,所以在這部影片中,誕生了許多世界名曲:《Edelweiss》、《Sixteen Going OnSeventeen》《The Lonely Goatherd》、《So Long,Farewell》等。最著名的是《Do—Re—Mi》。
聽著這一首首動聽的歌兒,幻想著那一幕幕和諧美麗的場景,我的心不禁在問:是什麼讓孩子對瑪利亞的態度有如此之大的轉變呢?(從捉弄瑪利亞到認瑪利亞做媽媽)答案就是:愛的教育。是愛讓孩子們有了這樣大的變化和愛心的回報。設想:假如瑪利亞也像前十二位家庭教師一樣對孩子們,那麼結果不難想象——她也會被趕走,成為第十三位失敗的教育者。可是,她並沒有那麼做,相反她對於孩子充滿愛心:當孩子們用癩蛤蟆和松球捉弄瑪利亞時,她不但沒有生氣,還很理解孩子們;當麗薩從她的窗戶外爬進來的時候,她不但沒有責備麗薩,還為麗薩作“掩護”……她沒有批評孩子們,卻讓孩子們一個個心懷悔意,後來竟被感動的哭了。看!這就是愛的教育!是瑪利亞的努力換來了孩子們對她的依賴,上校對她的信賴以及上天對她的眷顧。如此可見,愛的教育是多麼偉大!
除此,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以大自然中一望無際的青青草地和碧綠的藍天做背景,而瑪利亞天性快樂無比,令人回味無窮。細細品味,這不正是表達了一種嚮往和平、嚮往愛的感情嗎?
以後,每當我看到有關和平與愛的主題作品,總會不由地想起瑪利亞和孩子們唱著歌,奔跑在草原上的情景。這時,我總會被愛所感染,變得歡快起來……
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觀後感8
一直都很喜歡這部音樂劇。曾在10多年前就買下碟片,想看時就拿出來看。而這次的教研活動,讓我又一次欣賞了這部曾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託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1965年獲奧斯卡金像獎的作品。每看完一遍,我就對劇中的人物、風景、歌聲、笑臉、畫面等又增加了一份喜愛。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劇中的優美悅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讓我一遍又一遍地欣賞著。我喜歡女主角瑪利亞的率真、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喜歡特拉普上校不畏納粹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喜歡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喜歡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喜歡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的藝術氛圍,喜歡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
這部經典老電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藉著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用心地去了解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孩子們從心裡接受了她,從心裡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能真正用心去了解我們的孩子,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我們、接受我們,從而像愛媽媽一樣地愛我們。
片中很多情節我都很喜歡,如一開始的坐在松果上而不動聲色的瑪利亞,孩子們遇到雷電石害怕時想的favorite things,教孩子們學唱歌時的doleimi,在舞會上道晚安等等。不過最喜歡的瑪利亞和孩子們一起表演木偶劇《孤獨的牧羊人》,在表演的時候7個孩子各有分工,不是說葛瑞塔和瑪塔最小,就不用做任何事情。她倆也有自己的工作。瑪利亞讓每個孩子都參與了木偶表演,都經歷了成功體驗。
最感動的的一段是上校和家人在演出時由於想起自己的祖國淪陷自己要被迫離開時哽咽著唱不下去,善解人意的瑪利亞馬上接上,體現了上校愛國、瑪利亞愛家人的一種淳樸的情感,每每看到這時候,我的眼裡也總是潮潮的。
每看一遍《音樂之聲》,我就一次被深深感動——感動於她以樂抒情,以樂動人;感動於她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感動於她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倚托的關係;感動於她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我也希望我們能從影片中的人物身上汲取到精神營養,學習瑪利亞身上美麗可愛的閃光點,從而讓自己變得開朗、豁達、寬容、智慧,贏得孩子、家長、同事的喜愛。
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觀後感9
這是我第二次看《音樂之聲》了,第一次是在大學的時候,那時我看了這部片子以後就已經被它深深的吸引了。而現在在工作的時候了、再來欣賞這部經典老電影,又給了我不一樣的啟發。
1、瑪利亞的溫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
我覺得原來那十二個家教為什麼沒有最後留下來的原因應該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並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並不真正瞭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能理解這些孩子去用無私的愛去愛他們,並藉著那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有了活力和歡樂!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用心地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所以最後孩子們從心裡接受了她,從心裡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所以我們作為一名幼兒園的老師,也應像瑪利亞一樣對孩子要有耐心,只有真正的喜歡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也會把我們當成“媽媽”一樣愛我們。
2、歌聲代替敘述。
電影中很多地方由歌聲代替敘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劇情中,每句歌詞都彌足珍貴地向人們講述著人生路上要不斷堅信的道理。比如對初戀的珍藏,不要執迷於年輕時一時的感覺,要耐心等待;比如修女院院長告訴瑪利亞,修女院不是用來逃避現實的地方,對於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問題只有勇敢的面對並想辦法去解決才能獲得心靈的安靜、平和和精神上的舒暢。
3、幽默的歌表演。
電影中許多歌曲都是以歌表演的形式進行了巧妙幽默的編排,如:《do,re,mi》是按照孩子們個子的高矮和跳樓梯的形式來形象的表演。《晚安,再見》最小的孩子是隨著樓梯邊往上坐邊歌唱,也很幽默。又如孩子們躲在爸爸高大的背後探出頭來伴唱,也融合了一種遊戲的形式。這些在我們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引用,相信孩子們肯定也會非常喜歡。《音樂之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更多的是孩子們和瑪利亞歌表演時的一種幽默、有趣的歌唱形式,值得我在歌唱教學中運用。
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觀後感10
《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人物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範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鑑。
《音樂之聲》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準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引發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樂之聲》是影片中的點題之曲,影片開始時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上校赴維也納期間,瑪利亞把這首抒發自己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的歌教給了7個孩子,讓他們在男爵夫人到來時為她演唱。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被這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