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烏斯
[拼音]:Liang Qichao
中國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1873年2月23日出生。1889年中舉。後在廣州萬木草堂拜康有為為師,並助師著書、講學,鼓吹新學。1895年協助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要求清朝變法。1896年在上海創辦《時務報》,1897年在長沙時務學堂任教,繼續宣傳維新變法的主張。1898年,追隨康有為發動戊戌變法,世以康梁並稱。戊戌變法後,逃亡日本,先後在橫濱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宣傳西學和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1905年開始,代表保皇派與革命派展開論戰和鬥爭。辛亥革命後,一度依附袁世凱。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策動“護國軍”反袁,依附北洋軍閥。1917年末因不滿軍閥統治,脫離政界,從事著述和講學。1925年任北京清華研究院教授。1929年1月19日病逝。主要著作輯為《飲冰室合集》。
基本政治思想
梁啟超以“流質善變”著稱,其政治態度和主張因時而變,但其愛國圖存、實行政治改良、反對暴力革命的觀點卻基本不變。其政治思想可分三階段:
(1)1895~1903年為第一階段。在戊戌變法時期,他積極宣傳和推行康有為的政治主張,希望通過變科舉、興學校、變官制,逐步過渡到君主立憲政體內的議會政治制度。他指出:“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變法失敗後,他仍堅持君主立憲宗旨,但言論漸趨激烈,較強調立憲法、伸民權、限君權,甚至抨擊清朝弊政。他曾一度同情革命,希望調和革命和改良,提出折中的“變革”主張,並說此“為今日救中國獨一無二之法門”。
(2)1904~1911年為第二階段。梁啟超的政治思想日趨倒退,漸與革命派發生衝突。1905~1907年他在與革命派的公開論戰中,認為中國革命必招致列強的干涉和瓜分,並引起內亂,勢必亡國。其政治主張已由“君主立憲”倒退為“開明專制”。他聲言:“與其共和,不如君主立憲;與其民主立憲,不如開明專制。”他積極參與清朝的“預備立憲”活動,以圖抵制革命。1908年11月,光緒、慈禧相繼病故後,梁啟超又謀劃“國會請願”活動,要求清政府立即召開國會,以遏止革命洪流。1911年武昌起義後,梁啟超又配合康有為鼓吹“虛君共和”,企圖儲存清朝皇統,反對民主共和。
(3)1912~1929年為第三階段。梁啟超於1912年10月從日本回國,依附袁世凱。1915年袁世凱“帝制自為”,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公開聲討,又策動蔡鍔起兵反袁,並冒險南下參與護國反袁之役。1917年,張勳復辟,他又出面反對,不惜與擁護復辟的康有為對立。復辟失敗後,北洋軍閥執掌中央政權,梁啟超依附段祺瑞,與孫中山為首的護法軍政府為敵。1917年末梁啟超因不滿軍閥的專橫統治,脫離政壇。他反對軍閥“私鬥”之禍,提倡“國民自衛”,“自衛”的方式是“國民制憲”,即“以國民動議的方式,得由有公權之人民若干萬人以上之連署,提出憲法草案”,“由國民全體投票通過而制定之”。這與他昔日的“立憲”主張,本質上並無不同。五四運動後,梁啟超把參加革命活動的工人和學生等同於軍閥、官僚、政客,一概稱之為“無業階級”,並提出“有業階級打倒無業階級”的口號,混淆階級陣線,反對新民主主義革命。
影響
梁啟超的政治生涯雖然充滿矛盾,但他畢生都在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他的最大貢獻是:在戊戌變法前後10年內,做了大量的政治啟蒙工作,喚起了近代中國人民的覺醒;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反對帝制復辟,捍衛了共和政體。他的最大侷限是始終反對用革命的手段改造中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