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1919~1975)

[拼音]:He Xinyin

中國明代泰州學派重要思想家。原名樑汝元,字柱乾,號夫山,江西吉安府永豐縣人。早年放棄科舉,從王艮弟子顏鈞學習。認為大學之道必先齊家,便在家鄉辦起“聚和堂”,進行社會改革的實驗,“身理一族之政,冠婚喪祭賦役一切通其有無,行之有成”。他在族中開辦學校,本姓和外姓子弟都可入學。他由於反對官吏徵收雜稅,被捕入獄,充軍貴州,經友人幫助才出獄。後北上京師,他與張居正意見不合。因參與彈劾嚴嵩的政治活動,不得不改換姓名,逃到南方,自此“蹤跡不常,所遊半天下”。後到湖北孝感講學,因反對當權者毀書院、禁講學,遂遭通緝。萬曆七年(1579)被捕,死於湖北武昌獄中。其著作只留下《爨桐集》 4卷,最早有明天啟五年(1625)張宿刻本 ,現存容肇祖整理的《何心隱集》,196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何心隱出於王學,主張人為天地之心,說“而仁,則人心也。心則太極也”。但他反對“無慾”,主張“寡慾”、與百姓同欲。認為味、色、聲、安逸即是欲,亦即是性。而性“乘乎其欲者也”。其理論根據即理在事中、理在物中。他說:“物也,即理也,即事也。事也,理也,即物也。無物不有者矩也,不容不有者也。”矩即事物的規矩、法則,矩“非徒有是理,而實有是事也”,理和事、理和物是不能分開各自獨立存在的。他在《原學原講》中提出,學問之道,不離日用事物,“即事即學也,即事即講也”,主張實事實學,反對空談性命。

何心隱對君主專制主義進行了抨擊。他提出“無父無君非弒父弒君” 的論點。五倫中, 他最重朋友一倫。他的思想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某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