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

[拼音]:Debiaoxi

[英文]:Claude Debussy (1862~1918)

法國作曲家。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人。

生平

1862年8月22日,德彪西生於巴黎附近的聖日耳曼昂萊。雙親經營一家小陶瓷店,後破產倒閉。父親又因參加巴黎公社起義而被監禁,這使德彪西的幼年生活動盪不安。少年時從莫泰夫人學鋼琴,1872年10月入巴黎音樂學院,師事A.F.馬蒙泰爾、A.拉維尼亞克、E.迪朗等。1880年底轉入E.吉羅的作曲班,並開始了初期的創作活動。1880、1881年兩次利用暑假去俄國任富孀梅克夫人的家庭教師,並隨她去義大利、奧地利旅行,接觸到俄羅斯音樂。他對П.И.柴科夫斯基興趣不大,但深受М.П.穆索爾斯基的影響。1884年德彪西以康塔塔《浪子》獲羅馬大獎,1885年去羅馬進修,1887年返回巴黎。80年代末接受了多方面的影響,如兩次去拜羅伊特觀看R.瓦格納的歌劇,聆聽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爪哇佳美蘭樂隊的演奏,以及與象徵派詩人和印象派畫家們交往等等,使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理想,產生了一系列印象主義風格的代表作。同時,還為《藍色評論》、《音樂評論》、《法國水星》、《里昂音樂評論》等報刊寫作頗有見地的文章,表露了他的音樂美學觀。1907年開始,德彪西不停地到國外旅行,先後在布魯塞爾、倫敦、維也納、羅馬、布達佩斯、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監督上演他的歌劇,親自指揮和演奏他的作品。也是在這時,他開始患了致命的直腸癌,創作量大大減少。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憎恨戰爭,表示要創造音樂美去代替被敵人破壞的美,決定寫作6首不同樂器及各種組合的奏鳴曲,以體現他對法國文化傳統的熱愛。但僅完成3首,在備受疾病折磨之後,於1918年3月25日逝世於巴黎。

創作

德彪西的創作可分為3個時期:

早期(1890年前)

儘管早期曾寫過康塔塔《浪子》、交響組曲《春天》(1887)、康塔塔《被選上的姑娘》(1887~1888)、鋼琴與樂隊的《幻想曲》(1889~1890)等,但因尚未發表,影響不大。他早期創作的鋼琴曲《兩首阿拉伯風格曲》(1888)結構勻稱,段落分明,運用了中古調式,曲調有鮮明的五聲音階因素,和聲也較新穎。《貝加莫組曲》(1890)由4首小曲組成,其中《前奏曲》、《小步舞曲》、《帕斯皮耶》反映出法國18世紀哈普西科德音樂的影響,輕柔纖巧,富於裝飾。而《月光》在意境、色調和手法上預示了德彪西的印象主義風格。歌曲《曼多林》(1883)、《被遺忘的小詠歎調》(1888)、《波德萊爾的五首詩》(1889)等具有法國藝術歌曲的抒情特點,其音調自然,如侃侃而談;而伴奏的和聲已開始複雜化。這一時期的探索,為形成他的音樂風格打下了基礎。

中期 (1890~1910)

這是德彪西創作的成熟時期,他的大部分作品均完成於這20年。歌劇《普萊雅斯和梅麗桑德》(1892~1902)是根據比利時詩人M.梅特林克的同名戲劇寫成。音樂加強了戲劇中深沉靜寂的氣氛和宿命論的暗淡色彩。聲樂部分沒有詠歎調和激昂的歌唱,全部用近似於朗誦的音調寫成;樂隊音響柔和,配器精美,起到與詩歌結合、襯托詩意和渲染氣氛作用。《牧神的午後前奏曲》(1892~1894)、《夜曲》(1893~1899)、《大海》(1903~1905)、《意象集》(1906~1909)等,是印象主義管絃樂的傑作。《牧神的午後前奏曲》,直接受法國象徵派詩人馬拉梅同名詩歌的啟發,其獨特的音響大部分來自木管樂器組豐富的音色變化,兩個主題都有慵懶的性格,象徵牧神的笛聲與夢幻。在管絃樂三部曲《夜曲》中,第1首《雲》的細緻絃樂分部,擦奏與撥奏的結合以及豐富的和聲,描繪出一幅色彩蒼茫的雲空畫面;第 2首《節日》複雜的節奏變化和精緻的配器,產生了異常細膩的音響,顯示出一種震顫的光彩;第 3首《海妖》加進了女聲合唱(無歌詞),刻劃月光下銀色的海與海妖,從而反映出它們在意境上與印象主義繪畫的聯絡。《大海》趨向於對大自然的律動作逼真的描寫,線條粗獷,音響洪亮,基於幾個主要動機的不斷髮展和變形,由塑造海浪翻滾的音型貫穿全曲,求得統一。管絃樂《意象集》的 3首樂曲以《伊比利亞》為最優秀。它有大型管絃樂隊的豐富手法和鮮明的西班牙民間舞蹈的節奏與音調,較德彪西其他管絃樂作品語言更為生動,色彩更為明亮。鋼琴音樂是德彪西創作的主要部分。在1892~1902年埋頭寫作歌劇與管絃樂之後,重又轉向鋼琴創作時,正是他創作精力最旺盛,技巧也較成熟的時刻。從《組曲:為鋼琴而作》(1894~1901)開始,產生了一系列由標題小曲組成的鋼琴曲集。《版畫集》(1903)偏重畫面形象,構思新穎,手法獨特,其中的《塔》受東方風格影響。兩集《意象集》(1905、1907)進一步創造了新的和聲語彙,展現出新的音響世界,奠定了印象派鋼琴音樂風格的基礎。《兒童角落》(1906~1908)的6首小曲,表現了兒童的生活世界,天真的心理和想象,音樂語言既精練集中又豐富多采,並有出色的幽默感。兩集《十二首鋼琴前奏曲》的創作年代已到了中期的末尾(1910)和進入晚期(1913)。它們擷取了印象主義的精華,把視覺因素,有時甚至是一個風景的內在涵義用音樂手段表現出來。印象主義的美學原則與寫作技巧,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致。歌曲《比利蒂斯之歌》(1897)、兩集《華麗的節日》(1892、1904)也是德彪西藝術歌曲的代表作。

晚期(1910~1918)

由於健康和戰爭的原因,德彪西晚期的創作量減少,並有好幾部作品由友人A.卡普萊、C.科什蘭配器完成。主要作品有神祕劇《聖塞巴斯蒂安的殉難》(1911),3部芭蕾音樂《卡瑪》(1912)、《遊戲》(1913)、《玩具箱》(1913),歌曲《馬拉梅的三首詩》(1913),《十二首鋼琴練習曲》(1915)以及 3首室內樂奏鳴曲等。這些作品體現出兩種傾向:一種是音樂語言的繼續複雜化,突破了傳統的和聲與形式的約束,出現了多調式因素;另一種是回覆到法蘭西古典器樂曲的傳統道路,兩者都預示了20世紀音樂的發展方向。

德彪西是法國最富於創造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獨特的、被稱之為印象主義音樂的風格特徵是:音樂較少激情,避免文學性的敘事,它藉助標題和豐富的色調變化引起聯想,暗示多於直率的表達。在音樂語言方面,德彪西的曲調多以片斷零碎的短句作自由的不對稱的發展。和聲常用帶色彩效果的不協和音(附加音、七度音、九度音等)及平行和絃,儘量減弱功能,增強色彩。德彪西的音樂雖然以調性為基礎,但是大大擴充套件了調域的範圍,除大、小調外,還常用各種中古調式、五聲音階和全音音階。節奏不規則地細分,使音樂顯得模糊朦朧,但在有的作品中則形成一種寬廣而富於生氣的律動。他的管絃樂音響細膩,配器精緻,愛用未經攙雜的原色,音量總是節制的,呈現出閃爍透明的色彩。結構上,故意使句子的輪廓和形式的各部分界線不清,但結構的內部發展仍有一定的邏輯,許多樂曲都可看出傳統的三段式結構。

德彪西的創作視野比較狹窄,對自然景物畫面的描繪,引起人們遐想的聲音,對早已消逝的夢境的回憶以及某些生活場景的再現等,是他作品內容的主要領域。但在這一範疇中德彪西達到了那一時代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