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王安石《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導語: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安石《登飛來峰》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王安石《登飛來峰》教學設計篇1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嗎?(出示圖畫)……你們覺得奇怪不奇怪?山上為什麼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麼看的?

  二、朗讀《登飛來峰》

  1、教師範讀,學生輕吟。

  2、全體學生齊讀並背誦。

  三、在教師的點撥下品味全詩。重點品味蘊含在詩中的哲理。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點撥要點:

  首句點明瞭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透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雲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點撥:①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③由學生談談對這兩句蘊含深刻的詩的理解。

  四、質疑活動

  1、《登飛來峰》前兩句,後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麼?

  2、“不畏浮雲遮望眼”中的“浮雲”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麼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3、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瞭一個怎麼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討論活動,邊討論邊板書

  ①②描寫景物——充滿生機

  ③④抒發情懷——躊躇滿志

  小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於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包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六、競賽搶答活動

  搶答題

  1、王安石_______(朝代)傑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學。唐宋八大家)

  2、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①千尋塔( )(指應天塔)

  ②聞說雞鳴見日升( )(這裡是“聽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雲遮望眼()(怕)

  ④只緣身在最高層( )(因為)

  3、“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一句採用( )手法,點明飛來峰,千尋塔的高峻陡峭。(誇張)

  4、《登飛來峰》中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躊躇滿志的情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再從你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寫一句)(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5、《登飛來峰》前兩句、後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麼?(前:寫景,後:抒情)

  6、《登飛來峰》中蘊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登飛來峰》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透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認識事物的不同,理解詩句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並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一、讀詩題,老師作簡要提示,理解詩題,簡介作者。(飛來峰: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

  二、初讀古詩,自學檢查

  思考:

  1、這是一首寫什麼的詩?

  2、詩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詩句。

  1、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理解“尋”、“聞說”。

  理解詩意:“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昇起。

  2、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理解“緣”。

  詩人為什麼“不畏浮雲遮望眼”?

  3、讀古詩,說說詩人寫這首古詩有什麼用意?

  四、用自己的話說古詩的大意。

  五、指導朗讀。

  六、練習背誦。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次山中。

  一、介紹詩人“蘇軾”,回憶學過的蘇軾的詩,匯入新課。

  二、解題:西林壁,即西林寺的牆壁,西林寺在廬山北麓。

  三、理解詩意

  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詩意:從正面橫著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雄偉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次山中。

  詩意:看不清,認不準廬山真實的雄偉山勢。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見廬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廬山的全貌。

  3、齊讀古詩,指導朗讀,評議。

  四、思考:

  1、哪些詩句寫景?哪些詩句說理?

  2、“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你對此還有什麼理解?

  一、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意,體會詩人寫詩的用意。

  六、練習背誦。

  七、拓展延伸:

  1、補充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對比地讀一讀,增加積累。

  說說自己登山觀景的體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