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峻、祖約之亂

[拼音]:qingyangqiang

戲曲聲腔。因興起於池州府青陽縣(今安徽省青陽縣),故名,亦稱池州調。依據明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中“江以西弋陽,其節以鼓,其調喧。至嘉靖而弋陽之調絕,變為樂平,為徽、青陽”的記載,一般認為青陽腔是在嘉靖年間因弋陽腔流入當地與地方語音及民歌小曲結合形成。也有人據徐渭《南詞敘錄》所說餘姚腔於嘉靖年間已流傳在池州一帶的記載,認為青陽腔曾吸收了餘姚腔的成分,或徑由余姚腔演變而來。

萬曆年間為青陽腔盛行時期。它繼承了弋陽腔只用打擊樂器伴奏與一唱眾和的演唱特點,發展了弋陽腔的“滾調”,在唱法上也沿著平、低調發展,使高亢粗獷的弋陽腔趨向於柔和優美,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發展“滾調”是青陽腔的主要成就,它引起了傳奇戲曲形式的重大變革。“滾調”包括散文體的“滾白”和韻文體的“滾唱”。青陽腔在運用“滾調”上,一種是在曲牌內插入滾唱或滾白,叫做“加滾”或“夾滾”;一種是在曲牌之外加唱大段的滾調,叫做“暢滾”。大段“暢滾”最有創造性。“滾調”演唱時,大多板急調促,字多腔少,以“流水板”的板式出現。“滾調”的運用,突破了曲牌聯套體的音樂結構形式,增加了刻畫戲劇人物和表現戲劇情緒的藝術手段,豐富了演唱藝術的表現力;同時,也促使傳奇形式的文學體裁發生變化,在長短句的曲文中增加了三、五、七言的偶句或大段的類似說唱體的七字句唱詞。這樣,不僅對曲情可以“發揚盡善”,而且對曲意也做出解釋、引伸和發揮,使之通俗化,易為勞動群眾所接受,甚至取得“可令不識字人口授而得,故爭相演習”(明王驥德《曲律·雜論第三十九上》)的效果。從《六十種曲》本《琵琶記·路途勞頓》中趙五娘的一段唱詞,與《摘錦奇音》中的同段“加滾”唱詞相對照,可以看出這一特點。

(唱)〔月雲高〕路途多勞倦,行行甚時近?

未到洛陽城,盤纏多使盡。回首孤墳,空教奴望孤

影。(白)天哪!(唱)他那裡誰偢睬?俺這裡誰

投奔?正是西出陽關無故人,須通道家貧不是貧。

──《六十種曲》本

(唱)〔月兒高〕路途多勞頓,(滾)勞頓不

堪言,心中愁萬千,回首望家鄉,家鄉漸漸遠。(唱)

行行甚時近?(白)那日起程之際,蒙太公賜我盤費,

只說到京儘夠用,誰知出路日久,費用甚多。(唱)

未到洛陽城,盤纏都使盡。(滾)離家一月餘,行

來沒了期,回首望孤墳,孤墳在那裡?(唱)回首

望孤墳,(滾)只見青山不見墳,回頭只見影隨身,

(唱)空教奴望孤影。(白)夫!(唱)他那裡不

偢睬,俺這裡無投奔。(滾)只見往來人似蟻,不見

故鄉人,(唱)正是西出陽關無故人。(滾)路遠

甚艱難,水宿與風餐,在家千日好,出路半朝難。

(唱)須信家貧未是貧,果然路貧愁殺人!

──《摘錦奇音》本

“滾調”的發展又反轉來促使青陽腔從弋陽腔的附庸地位,一躍而為獨立的聲腔劇種,得到廣泛流傳。它的流佈地區也由皖南伸展到閩、廣、湘、贛、鄂、蜀、晉、魯等地,被譽為“天下時尚”的“新調”。這時期,也有不少收有青陽腔劇本的戲曲選本刊刻流行,如:《詞林一枝》、《八能奏錦》、《玉谷調簧》、《摘錦奇音》、《大明春》、《樂府菁華》、《時調青昆》、《秋夜月》、《萬曲合選》、《群音類選》等。由於“滾調”打破了曲牌聯套音樂結構和長短句格文學體裁的傳奇體制,就為板式變化體音樂結構和整齊句格文學體裁的戲曲新形式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同時“滾調”本身也發展成為一種曲牌聯套與板式變化相結合的新形式。在戲曲形式的演變發展中作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各地考查出一些與青陽腔有淵源關係的劇種,主要有湖北的清戲和麻城高腔,山西萬榮百帝村的清戲,江西都昌、湖口的高腔,安徽嶽西的高腔等。此外,也發現一些劇種曾受過它的影響。各地發現的青陽腔劇本(包括本戲和單出)約計44本,140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