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詩詞的婉約之美

李清照詩詞的婉約之美

  李清照是詩、詞、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長的、成就最高的還是詞,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她以女性特有的筆觸,抒寫離情別緒,感時傷懷。寂寞與思念成為主調。

  李清照(約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是詩、詞、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她是宋代可以和第一流作家抗衡的女詞人,作品散失很多,今傳《漱玉詞》一卷。李清照創作的抒情詞,以女性特有的筆觸,抒寫離情別緒,感時傷懷。她不依傍古人,自出機杼,以情制勝。詞作裡飄溢著淡淡的幽香,含悲的絮語中充分體現出女性意識及女性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素有“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之說。李清照正是以對真情實感的抒寫和清新自然的語言特色,使她最終成為宋代詞壇的傑出作家之一。以1127年的大變化劃界,李清照前後期作品有顯著的區別。前期作品的反映面比較狹隘,多囿於閨情一類。到了後期,淒涼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響了她的創作思想,風格突變。詞之為本,委眇宣修,本以妍媚聲姿,貴陰柔之美。李清照為女子,尤其能得其天性之所述。

  一、早期創作的青澀之美

  婉約詞頗多描繪女性生活的作品,李清照詞作的問世,以女性敏銳的洞察力,特有的筆觸,以自己的生活經歷為基礎,開始了對女性內心世界細緻入微的描繪。李清照少女時代是在文學藝術氛圍十分濃厚和思想較為活躍的仁官組織家度過的。這樣的家庭環境有利於她的才能的發揮與身心的發展。因而,她具有較強、較積極的女性意識。這種思想在她的筆端自然流露,展現出少女在青春期對愛情與婚姻的熱情與渴望,描寫豆蔻年華生活的作品便渾然天成,隱隱透露出少女的青澀餘味。這在她早期的詞作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纖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綺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首詞表現了一位少女真正的個性,以極其精湛的筆墨描繪出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放膽去見的微妙而又細緻的心理。分別將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多情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給我們留下了一位天真活潑的少女形象。

  李清照的一首《如夢令》是寫她和姐弟們在家鄉濟南遊大明湖晚歸的情景: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全篇無一處正面描繪少女的音容笑貌,但讀罷掩卷,其天真活潑的神情和清純中略帶野味的形象卻宛然在目。

  封建時代,個人存在的價值是被否定的,尤其是婦女更缺少人格的獨立和個性的自由,被束縛於封建禮教的桎梏。李清照的這兩首小詞,都寫的是少女離開深閨的室外活動,表現出其天真活潑、熱愛自由的個性。一改傳統的閨愁春怨之類情調,給宋代詞壇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淡淡的輕浮,淡淡的留戀,絢麗的畫面,綿長的餘味。少女時代的李清照,萬紫千紅的色彩,乖巧可人的心態,儘管賦予了詞中絢麗的畫面,但給人的感受是青澀清婉的,是沖淡的,是直率的。

  二、婚姻生活的濃情之美

  當李清照滿載著閨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愛河時,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層樓。她的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他倆能有這樣的愛情結局,真是天賜良緣,百裡挑一了。李清照為我們留下了愛情的'另一端――愛的甜美。經李清照妙筆的深情潤色,成了中國人千餘年來的精神享受。如《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這首詞妙趣橫生地描寫了一個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願。花襯人,人扶花,少女與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輝。整個下片四句中,無一句是直接描繪少女的容貌,但透過間接描寫,卻出神入化地表現了她那羞花閉月的美貌和嬌憨純真的情態。統觀全篇,筆法虛實相映,直接寫花處即間接寫人處,直接寫人處即間接寫花處;春花即是少女,少女即是春花,兩個藝術形象融成了一體。

  另一首送別之作《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此篇乃作於女詞人與其夫趙明誠遠離後默默的思念之情。“花自飄零水自流”承上啟下,不僅展現了花落水流之景,同時也兼比興,喻青春易逝、光陰難駐,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由此自然過渡到後面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抒相思之苦、閒愁之深,並由己及人,足見兩心之相通、相印。銘心刻骨的相思之情,愛之愈深,思之愈切,一種濃情蜜意讓人不禁細細地咀嚼。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歡樂,怎一個“甜”字了得。這蜜一樣的生活,滋養著她綽約的風姿和旺盛的藝術創造。

  三、孤獨相思的悽清之美

  好景不長,夫妻日夜廝守是不現實的。蜜月般的甜美生活很短暫,趙明誠由於忙於太學公務在官署,與妻聚少離多,因此李清照抒寫獨守空房的寂寞與對夫婿的思念成為婚後作品的主調。詞作《如夢令》道出“濃睡不消殘酒”的愁緒。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一語“綠肥紅瘦”清奇絕倫,色澤豔麗,形象逼真,堪稱千古絕唱。詞中景語、人語伴花語,共同交織成一片絢爛的濃情畫意。其中問得多情,答得淡漠,無限悽婉,又妙在含蓄,流露了女詞人惜春而不傷春的情愫,更加體現了她純淨的心靈和高雅情趣。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成功地描繪出一個多愁善感的少婦形象。寫於北宋最後年,當時趙明誠離鄉在外任知州,清照獨守空房,重陽節思念明誠而寫下這首詞。其中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人為情所傷,日漸憔悴,故以人比黃花。秋風捲簾,相思的人兒倚門翹盼,其形容之嬌弱、其神韻之嫵媚,令人遐想,撩人情思。許寶善贊此詞“幽細悽清,聲情雙絕”。

  四、悽慘幽絕的意境之美

  南渡後,詞人經歷了家國的變化,情感比以前更深沉痛切,所抒出的愁懷已不是往日的閨情可比。《菩薩蠻》之“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如,《添字採桑子》之“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受損離人,不慣起來聽。”充分表現出孤獨、悽清、悲苦的心情。《聲聲慢》(冷冷清清)寫出了她在黃昏時分,對著風急天寒,黃花滿地,梧桐滴雨,雁過長空的悽瑟景象,獨自守著窗兒,很難熬到天黑。這首詞意境悽絕,有著不同凡響的藝術魅力。語言的新奇和清麗已讓人匪夷所思,情感的淒涼悲慘亦到極點,然而在表現技巧上詞人更是匠心獨運,達到臻於完美的藝術境界。全詞無一字提到國家的淪亡,但詞人的不幸皆由亡國而引起。全詞也沒有提喪夫的傷感,然而字裡行間溢位的孤獨絕望,正是詞人喪夫後無依無靠無處訴說的“尋覓”之態。全詞更沒有寫一滴眼淚,卻讓人感到無比酸楚,悲到極點,皆是不寫之寫。正如梁啟超所說:“那種孑獨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嚥下。”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裡忍受著痛苦的煎熬。

  又如晚年創作《永遇樂》(落日熔金)流露出去國懷鄉、思念亡人的寂寞心情。此詞在藝術上已經爐火純青,透過今昔的對比,既是對個人遭遇的感傷,也是對國家盛衰的慨嘆,有人樂我悲、老無所歸的心境,更有詞人經過人生的悲歡離合之後漸趨於平靜無奈的意境。悽清幽絕之感,一層層細膩地展現出來。出語清淡,用情極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