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答祖擇之書》閱讀理解及譯文賞析

歐陽修《答祖擇之書》閱讀理解及譯文賞析

  答祖擇之書

  歐陽修

  修啟。秀才人至,蒙示書一通,並詩賦雜文兩策,諭之曰:“一覽以為如何?”某既陋,不足以辱好學者之問;又其少賤而長窮,其素所為,未有足稱以取信於人。亦嘗有人問者,以不足問之愚,而未嘗答人之問。足下卒然及之,是以愧懼不知所言。雖然,不遠數百里走使者以及門,意厚禮勤,何敢不報。

  某聞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篤敬,篤敬然後能自守,能自守然後果於用,果於用然後不畏而不遷。三代之衰,學校廢。至兩漢,師道尚存,故其學者各守其經以自用。是以漢之政理文章與其當時之事,後世莫及者,其所從來深矣。後世師,法漸壞,而今世無師,則學者不尊嚴,故自輕其道。輕之則不能至,不至則不能篤信,信不篤則不知所守,守不固則有所畏而物可移。是故學者惟俯仰徇時,以希祿利為急,至於忘本趨末,流而不返。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不至之學,雖欲果於自用,而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況有祿利之誘,刑禍之懼以遷之哉。此足下所謂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鮮,而未有合者,由此也。

  足下所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顧世俗之心直欲自到於古人。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幾?是則鄉曲之中能為足下之師者謂誰?交遊之間能發足下之議論者謂誰?學不師則守不一,議論不博則無所發明而究其深。足下之言高趣遠,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議論未精,此其病也。竊惟足下之交遊能為足下稱才譽美者不少,今皆舍之,遠而見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隱。

  夫世無師矣,學者當師經,師經必先求其意。意得則心定,心定則道純,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施於世者果敢。三代、兩漢之學,不過此也。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棄其愚,將某以為合,故敢道此。未知足下之意合否?

  (選自《唐宋八大家文選》)

  5.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何敢不報報:答覆

  B.師嚴然後道尊嚴:嚴厲

  C.以希祿利為急希:貪求

  D.此其病也病:缺陷

  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字,與“而未嘗答人之問”的“而”字意義和用法相伺的一項是

  A.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B.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C.某所,而母立於茲

  D.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7.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足下所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顧世俗之心直欲自到於古人

  A.足下所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顧世俗之心直/欲自到於古人

  B.足下所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顧世俗之心直/欲自到於古人

  C.足下所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顧世俗之心/直欲自到於古人

  D.足下所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顧世俗之心/直欲自到於古人

  8.文中說“至於忘本趨末,流而不返”,句中的“本”和“末”各指什麼?請從原文中分別找

  出合適的字加以作答,每處不超過2個字。(3分)

  答:“本”指 ,“末”指。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又其少賤而長窮,其素所為,未有足稱以取信於人。(4分)

  (2)雖然,不遠數百里走使者以及門。(3分)

  (3)學者當師經,師經必先求其意。(3分)

  參考答案

  5、B 嚴做動詞用 尊敬 敬重

  6、D (A項,連詞,錶轉折;B項,連詞,表遞進關係;C項,第二人稱代詞;D項,連詞,表因果,與例句相同。)

  7、C

  8、本指“道” 末指“文”

  9、(1)又因為我少年時卑賤,成年後不得志,我向來的所作所為,沒有值得稱譽來獲取人們信賴(的地方)。(“其”,第一人稱代詞,“我”;“窮”,古今異義,與“達”相對,指困厄、不得志;“素”,平素、向來;句意。)

  (2)儘管這樣,(你)不遠數百里派人親自找上門來。(“雖然”;“走”;省略的主語“你”需補充完整。)

  (3)做學問的人就應當(直接)學習經書,學習經書首先要探求它的真意。(“學者”,古今異義,“求學的人”;“師”,動詞,“學習”;“求其意”,探求經書的真意。)

  附:參考譯文

  歐陽修稟告。秀才派的人已到,承蒙你託他帶來書信一封和詩賦兩冊,告訴我說:“看一看,寫得怎麼樣?”我自己既孤陋寡聞,不值得承蒙愛好學問的人的下問; 又因為我少年時卑賤, 成年後不得志, 我向來的所作所為,沒有值得稱譽來獲取人們信賴(的地方)。也曾經有人向我請教,因為有了不值得人問的想法,因而從來沒有給予答覆。足下突然之間寄來書信,因此惶愧畏懼不知道說什麼好。儘管這樣,(你)不遠數百里派人親自找上門來,情意深厚,禮節殷勤,怎敢不作答覆。

  我聽說,古代求學的人必先敬重老師,老師受到敬重,他傳授的學問道理才受尊崇;學問道理受到尊崇,學習的人才會深懷敬意;深懷敬意,才會堅守不移;堅守不移,才能敢於施行;敢於施行,才無所畏懼而不改變操守。(當)夏商周三代衰落(的時候),學校(也就)被廢棄了。到了兩漢,尊師之道還能夠儲存,因此當時求學的人還能堅守老師傳授的經學來供自己運用。因此,漢代的政治、文章及當時的各種措施,後世沒有能比得上的,它的原因是很深遠的。後世尊師的風氣逐漸敗壞,現在可以說沒有老師了。求學的人不尊重老師,所以往往自己 輕視自己所學的道。輕視所學的道,就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就不能深信不疑;不能深信不疑,就不知道有所堅守;所守不穩固,就容易有所畏懼,為外物所動搖。因為這樣,做學問的人只好隨波逐流,追隨時俗,把追求利祿作為當務之急,以至於忘本逐末,像水之趨下而不知回頭。以不堅定的'信仰,不穩固的心志,抱著並未透徹瞭解的所謂學問,即使敢於有所作為,也不知道透過什麼途徑去行動,何況還有利祿的引誘,刑罰的威脅在動搖他的意志呢?這就是你所說的立志效法古人、並懂得道的讀書人現在太少,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原因就在於此。

  你寫的文章,用意很高,卓然獨立而不顧世俗的成見,簡直要徑直達到古人的高度。現在的人像你這樣用心的能有幾個?那麼鄉下的人能稱作你的老師的又有誰呢?交往的朋友中能引發你的議論的又有誰呢?做學問沒有老師,所堅持的見解就不專一,議論不廣博,就無所發現和闡明,達到一定的深度。你的言論高雅,志趣遠大,很好,但是見解還不專一,議論還未精闢,這是你的不足。私下想,你的朋友中能為你稱揚讚譽的人一定不少,現在你不找他們,遠道找到我,可見你一定是要尋求自己不足的地方。這是古代君子的用心,所以我便直說而不敢隱瞞。

  既然社會上沒有老師,做學問的人就應當(直接)學習經書,學習經書首先要探求它的真意。領會了它的真意,自己的心才會踏實堅定;心裡踏實堅定,所追求的學問道理就能純粹專一,學問道理純粹專一,那麼心胸就會充實,心胸充實寫成文章就能光彩絢爛,運用於社會就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夏商周三代以及兩漢的學術,也不過如此。你憂慮社會上沒有志同道合的人,而不嫌棄我的愚笨,把我當作同道,所以才敢說這些。不知道是否合你的心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