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昆遺址

[拼音]:Xianrendong yizhi

中國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的洞穴遺址。位於江西省萬年縣城東北15公里的小河山。1962、1964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西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3次進行小型發掘。堆積分上下兩層,文化內涵有較大的差別。下層獸骨的放射性碳素斷代未經校正的年代,為公元前6875±240年,可作參考。仙人洞下層是中國較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之一,對於瞭解華南地區相同時期洞穴遺址的文化面貌和特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

下層的生產工具中,打製石器較多,一般僅打出刃部即行使用,很少第二步加工修整,習見砍砸器、刮削器、盤狀器等。磨製石器較少,一般較粗糙,器類也簡單,主要有扁圓形穿孔石器、兩端尖的梭形器、錐形器以及個別的石鑿。還發現許多針、錐、鑿、鏃、魚鏢等骨角器和尚保留蚌殼外形的穿孔蚌器。除有的骨器製作較精外,生產工具普遍比較原始。陶器都是質地粗糙的夾砂紅陶,陶色不純,內壁凹凸不平,原始性尤為明顯。外表絕大多數飾繩紋,並且較普遍地在內壁也印有繩紋,器形能辨認者只有一種直口或微侈口的圜底罐。

上層也是打製石器與磨製石器共存,並有較多骨角蚌器,器形與下層的大都相近,但新出現了磨光扁平石錛、骨矛形器和帶鋌蚌鏃。陶器變化較大,以夾砂紅陶為主,新添夾蚌紅陶、泥質紅陶、細砂和泥質的灰陶。除繩紋外,又有了籃紋、方格紋,但無編織紋、回紋之類的幾何印紋陶片。器形有罐、豆、壺等。

在上、下層中發現多處火堆遺蹟,同時含有大量野生獸禽骨骼和螺蚌介殼,沒有發現確鑿的家畜骨骼,結合出土工具分析,大體反映出當時人們主要是依靠漁獵和採集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