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民陣線

[拼音]:Maisuilaile

[英文]:Franc Masereel (1889~1972)

比利時版畫家。1889年7月30日生於勃蘭根堡的一個漁村,1972年1月3日卒於夏威農。1896年,麥綏萊勒隨父母遷居根特市,在那裡度過了少年時代。1907年進入根特美術學院學習繪畫,由於不滿陳腐的學院教育,一年後便離開學院,走向社會。1909年又離開比利時,先後到德國、英國、法國和突尼西亞旅行。他在博物館研習繪畫,從社會生活中汲取靈感,採用黑白木刻和腐蝕版畫形式表現自己眼中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堅持反戰立場,被剝奪比利時公民權,輾轉來到歐洲政治流亡者聚集地日內瓦,加入L.羅蘭等進步知識分子的反戰行列中,為當時的進步刊物《葉報》等作木刻插圖。揭露戰爭的災難,表現民不聊生的慘狀,成為他這一時期木刻的主題,也成為他一生藝術的主要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麥綏萊勒的第1套連環木刻《一個人的受難》問世。這套畫成功地運用黑白木刻單純強烈的形式,表現人們艱難的生活道路和痛苦經歷,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這以後,他陸續創作出一系列連環木刻、木刻組畫。代表作品有《光明的追求》(1919)、《我的懺悔》(1920)、《都市》組畫(1925)、《人魚西倫娜》(1932)、《從黑到白》(1939)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又創作了反法西斯的作品,如《死之舞》、《命運》、《莫忘記》等。大戰結束後,他重返巴黎,創作了木刻組畫《歲月》和《青春》等。晚年有《我的國家》(1956)、《國際歌》(1970)等。這些作品大都取材於畫家本人的親身經歷,是他對時代的記錄和思考,有的一套竟達167幅之多。

麥綏萊勒在藝術上追求簡潔單純的黑白語言,執刀向木、放刀直乾的木刻技法,形成簡約、粗獷和富於變化的藝術面貌。他的獨幅版畫《煙》(1920)、《鬼臉與形象》(1926)、《每日的精神食糧》(1953)、《死而無憾》(1954)、《怪人》(1971)等,突出地反映出他的藝術成就。除木刻版畫外,他還作過石版畫、水彩畫以及大量的詩歌、小說插圖。

麥綏萊勒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鮮明的愛憎立場,贏得世界性的聲譽。從20年代下半起,他的作品先後在世界各地展出多達幾十次。1950年,在威尼斯第25屆國際藝術雙年展上,麥綏萊勒榮獲版畫藝術獎;次年,比利時政府授予他皇家藝術科學院院士榮譽稱號;隨後,又獲得珂勒惠支獎章(1957)、阿凡阿蓋獎等。

麥綏萊勒的作品早在30年代就由魯迅介紹到中國。1933年,中國首次刊印出版了他的連環木刻《一個人的受難》、《光明的追求》、《我的懺悔》和《沒有字的故事》。1958年9月,他應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的邀請來華舉辦個人畫展,回國後創作了《回憶中國》的木刻組畫。1986年10月,麥綏萊勒的作品又先後在北京、西安、 太原巡迴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