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魯比尼,L.
[拼音]:Zhongguo gudai canye
[英文]:seri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中國古代農業中長時期內僅次於穀物種植的重要生產專案。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絹絲昆蟲的國家。在相當長時期內是唯一這樣的國家。飼養的主要是家蠶和柞蠶。在棉花傳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以前,蠶絲是中國主要的衣被原料之一,蠶絲織品是農牧區間經濟交流和對外貿易的重要物資。
養蠶的起源和技術外傳
據古史傳說,中國在黃帝時代已開始養蠶。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約4700年的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中,發現未碳化而呈黃褐色的絹片和雖已碳化但仍保持一定韌性的絲帶及絲線,又在河南安陽殷墓中發現粘附於青銅器上、因銅鏽滲透而儲存下來的絲綢殘片。另外,殷代卜辭中有桑、蠶、絲、帛的象形字和祭祀蠶神的記載。這都表明中國是蠶桑絲織的發源地,許多國家最初的蠶種和養蠶技術都是由中國傳去的。據史書記載,中國的“田蠶織作”早在公元前12世紀就傳到了朝鮮,2世紀末或3世紀初,又經過朝鮮傳到日本。中國也曾直接將蠶種和養蠶技術傳到日本。 6世紀或7世紀則循著絲綢之路經波斯傳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紀時傳到西班牙,以後傳遍地中海各國。15世紀傳到法國,16世紀末或17世紀初傳到今日蘇聯的歐洲部分。
生產的盛衰演變
從《詩經》、《禹貢》等文獻看,先秦時代蠶桑生產已遍及黃河中下游。人們不但在宅旁園圃栽桑,而且栽種成片的桑田、桑林。絲織品種類也很多。秦漢至盛唐蠶桑業更為興盛,絲織品十分精美,其生產重心始終在黃河流域。山東在先秦至漢代是蠶桑業最發達的地區。漢末到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蠶桑業因戰亂曾受破壞,但仍保持相當規模,隋唐統一後獲得了恢復和發展。當時政府徵收的絲織品大部分來自黃河中下游。巴蜀地區的蠶桑業也一直比較發達。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人口南移和南方戰亂較少,長江下游的蠶桑業迅速發展起來。這一時期養蠶業還傳播到新疆、東北、西藏等地區。唐安史之亂後,隨著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蠶桑業的重心也轉移到江南。北宋時全國二十五路之一的兩浙路向政府繳納的絹?佔了全國總數的1/4,尤以嘉興、湖州一帶的蠶業最盛。宋末元初棉花栽培傳到長江、黃河流域,到明代,棉花終於取代了絲麻的地位成為主要的衣著原料。蠶桑業在許多地方趨於萎縮,但南方某些地區,尤其是嘉湖地區,蠶桑生產繼續保持繁榮。清代,在蠶絲出口的刺激下,嘉湖地區蠶桑業進一步繁榮,鄰近的江浙各縣蠶桑業也興盛起來;珠江三角洲在鴉片戰爭前也已發展成為重要的蠶桑產區。
生產結構
至遲到戰國時代,蠶桑生產已是個體農家普遍的副業之一。五穀、桑麻、六畜被列為農業的三大生產專案。有些個體農家能獨立完成栽桑、養蠶、繅絲和織帛的全過程,形成農桑並重、耕織結合的生產結構。農家生產的絲帛,除少量自家消費外,大部分以賦稅或商品形式轉到地主階級手中。從曹魏到明代,絲綿、絲織品和糧食一樣,始終是政府徵收賦稅的主要實物,反映了蠶桑生產在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在各種農家副業中,蠶桑生產的商品性是比較高的。周代已有“抱布貿絲”的記載。在戰國、秦、漢時期,山東有人經營桑田達千畝之多。在貨幣不足的時代和貨幣不很流通的地區,絲織品還用作交換媒介或計價單位。唐、宋時代逐漸產生了與原料生產脫離的專業織戶,買賣桑葉和蠶種的現象已出現。明、清時代嘉湖地區和珠江三角洲的蠶桑生產雖以農家副業形式存在,但相當數量的農民和地主卻已從事蠶桑生產為主。養蠶和繅絲仍然結合在一起,織綢在一定程度上已從農家副業中分化出來,從事蠶絲買賣的絲行相當興盛。部分桑葉生產趨於商品化,蠶桑業發達的地區形成了有專事桑葉交易的葉行。餘杭、新昌、湖州等地有不少專業制種戶,尤以餘杭縣最為發達。蠶桑生產已進一步捲入商品經濟中。
技術成就
幾千年來,中國的蠶桑技術不斷有所進步。桑樹的繁殖,西漢以前以直播育苗為主,北魏時農書開始記載了壓條的方法,宋代浙江吉安等地已廣泛採用嫁接法,清代中葉浙江桑農創造了“平頭接”,清代後期在這基礎上改進為“袋接”;此法傳到國外,為各國廣泛採用。桑樹的樹型,宋、元前一般為喬木桑或高幹桑,明、清時代太湖地區大多培育成中幹拳式桑或低幹桑,珠江三角洲培育成地桑。桑園管理中修剪、整枝、中耕、除草、施肥都有進步,明清時湖州一帶高產桑園畝產桑葉可達2000斤左右。養蠶方面,歷代蠶農選育出許多優良的農家品種,摸索出一套適合蠶的習性的飼養方法,創制了多種養蠶工具。唐宋以來,夏蠶的飼養日趨普遍,嶺南還出現多育蠶。明、清時代,嘉湖地區養蠶技術最先進,所產湖絲數百年來馳名中外。《天工開物》說:“嘉湖產絲成衣,即入水浣濯百餘度,其質尚存。”
柞蠶的放養
中國採收利用柞櫟等樹上自然發生的柞蠶所結的繭至少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山民們為了能多采到柞蠶繭,往往對野生的柞蠶稍加管理和保護,這些措施簡單粗放,還不能算是人工飼養。收益既微薄,從事此項工作的人也不多。明中葉以後,大概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對柞蠶的利用受到重視。膠東山區農民在原來粗放管理的基礎上,創造一套較完善的放養技術,放養柞蠶遂成為山區農家的一項副業。17世紀後期,放養柞蠶從山東先後傳到了黃河中下游和東北的遼寧,西南的川黔等省。18世紀後期,中國放養柞蠶的方法傳到朝鮮,不久又傳到日本,1927年首次傳到蘇聯,以後又傳到其他一些國家。中國始終是世界上生產柞蠶絲最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