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社戲》的曲折和對比藝術

魯迅小說《社戲》的曲折和對比藝術

  導語:《社戲》是魯迅創作的一篇反映童年生活的短篇小說,主要內容是寫過去三次看戲的經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魯迅小說《社戲》的曲折和對比藝術,歡迎閱覽。

  《社戲》是魯迅創作的一篇反映童年生活的短篇小說,主要內容是寫過去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農村看社戲,兩次看京戲,那烏煙瘴氣、“不適於生成”的戲院子,實際上正是當時在封建軍閥統治下那種保守、落後、混亂、冷酷社會現實的一個縮影。正是有這兩次看京戲的懊惱和痛苦,才加倍反襯出少年時代那次看社戲經歷的美好和愉快。小說後半部分主要寫了“我”在平橋村一次看戲的經歷,文中除了運用自然流暢、細膩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圖景和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美景之外,在敘事時,行文曲折,善設波瀾,一波三折,迴轉曲折的藝術技巧,令人歎為觀止,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社戲》中曲折的藝術手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體現在“我”盼望看到社戲的過程――峰迴路轉,一波三折。

  看社戲的事情很簡單:時間僅幾個時辰,路途亦不遙遠。可是作者卻將簡簡單單的一件事寫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文章先寫在我的童年樂土平橋村,“我”可以釣蝦、放牛,幹一些有趣的事,然後宕開一筆寫“我”的“第一盼望”是“看戲”。平橋村有趣的事那麼多,每一件事對於“我”都是新鮮的、有趣的。可是“我” 最盼望的是“看戲”。可見“看戲”這個願望在“我”心目中所佔的分量極重。好不容易盼到了,眼看“願望”就要實現了,“我”多麼高興啊!可是“在早上就叫不到船”。此為一折;“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了,竟因無船去不成,使“願望”變成失望, “願望”落空了,可晚飯時忽地發現“八叔”的航船回來了,事情突然有了轉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沒有船,不能去,現在船有了,這“願望”可總算能夠實現了,“我”精神為之一振,對看社戲充滿了希望,心情也變得輕鬆愉快起來,此為二折;然而外祖母和母親的“遲疑”又為“我”的高興蒙上了一層灰暗,希望的泡沫將要破滅,此為三折;忽然,情況有了轉機,雙喜的三條理由又說服了她們。此時,看社戲的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我的很沉重地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是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此為四折。這段精彩的敘述,曲折細緻地刻畫了“我”的“盼望――沮喪――希望――失望――輕鬆”的心理變化過程,跌宕起伏,扣人心絃。

  其次,體現在“我”在趙莊看戲的內容――潮起潮落,跌宕起伏。

  這個情節更是一波三折,曲折多變。按照兒童的天性,小孩子看到鐵頭老生,當然最想看他“連翻四十八個筋斗”,“但那鐵頭老生並不翻筋斗”而是在打仗,還有小旦單調地唱腔,加之看客少,演員們不肯 “顯本領給白地看”,不免有些失望,此時的心情與來趙莊時的興高采烈形成鮮明的對比;於是盼望最喜歡的“扮蛇精”“跳老虎”的戲,但演員始終沒有出場,卻 “又出來一個很老的小生”,這無疑為本來失望的心情又增添了一份沮喪,於是疲倦了,睡眼朦朧了。小說的情節看似趨於平靜,在這裡,其實作者是在為下文的高潮疊起“蓄勢”。就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好戲來了,綁著打小丑的戲一出場,“大家又振作精神笑著看”,因為這是“最好的一折”,這時“我”興奮的心情達到了高潮;然而老旦的出場又讓“大家很掃興”,她先是“踱來踱去的唱”,後來竟然坐下唱,這時“我”的心情由“擔心”到“忍耐的等著看”,再到因失望到極點的怒罵,最後終於熬不住,帶著失望與留戀的複雜心情回去了。作者在這段敘述中,既有潮起潮落,又有平波微瀾,或對比,或蓄勢,曲折生動地把一個孩子看社戲的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讓讀者有如臨其境的感覺。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語忌直,意忌淺,味忌短”,清代的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過“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須錯綜見薏,曲折生姿”、“為人貴直,而作詩文者貴曲”。含蓄、曲折的藝術技巧能收到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正因為魯迅運用了曲折的表現方法,才讓《社戲》顯得曲折生動,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魯迅文學作品中的對比藝術,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社戲》寫了三次看戲的經歷,前半部分寫他在北京戲園子裡兩次看戲的經過和感受,後半部分回憶小時候在趙莊看社戲的經過和感受。前半部分反映了當時昏暗混亂的社會環境,批判了人們的自私冷漠;接下來則一改前文的雜文諷刺的筆調,用抒情的筆墨描繪出了農村如詩如畫的風景,村民的熱情好客,小夥伴們互助互愛的友誼,突出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兩相對照,反映出作者對人與人之間平等、融洽關係,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透過這兩次看京戲的懊惱和痛苦,才加倍反襯出少年時代那次看社戲經歷的美好和愉快。

  《孔乙己》《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祝福》等作品中都成功運用了對比的藝術手法。《孔乙己》中在情節上以酒店中眾人的四次鬨笑浪潮,反襯看客們的麻木不仁,冷漠無情,達到“以樂寫哀,讓哀更哀”的藝術效果;在人物塑造方面,把未中舉人的孔乙己和順著科舉制度的梯子爬上去的丁舉人做了鮮明的對比:都是讀書人,但是兩人的命運遭遇截然不同,成功了的丁舉人可以肆意踐踏沒成功的孔乙己的生命,可以置他於死地,這樣在對比中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故鄉》中,作者把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中的故鄉做了對比,一個美麗溫馨,一個衰敗荒涼。在對比中,顯示了舊中國農村面貌的每況愈下、日益衰落的現實;在人物方面,把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又做了對比,揭示了舊中國農民悲慘的命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也成功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百草園是兒時的樂園,充滿了無限的樂趣。可是,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單調、枯燥、毫無樂趣可言。正是透過這樣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嚮往和追憶,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拓展閱讀:魯迅社戲讀後感

  《社戲》一文不少老師在設計教案時都會把文中人物形象和自然風景的分析作為重點,這樣固然也是一種思路。但是對於這麼長的一篇課文,作為公開課展示出來,如果不從全盤考慮,沒有自己獨到的分析,課堂必然顯得平淡而無味。作為一課時就要完成的課文,我覺得必須要有它的亮點與制高點,於是我把平橋村的閉塞、落後作為課堂的轉折點來設計了自己的教案。

  我把整堂課設計成四大環節:匯入新課——整體感知——文字研讀——主題探究。採用首尾照應的方式,利用魯迅的照片匯入又以他的照片收尾。在整體感知了文中因為“人情淳厚,山水秀美”而得出結論——這戲“好看!”研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解讀了作為”樂土”的根由。

  之後丟擲“為什麼作者要把如此優美的畫卷置身於平橋村這樣的環境中?並引出對概述平橋村的句子的分析與解剖,為了縱向理解這個“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的平橋村,我引進了魯迅《故鄉》開頭中荒涼、蕭瑟的環境的文段描寫與課文進行了對比,並呈現了《範愛農》中的一段情節,在學生深情的朗讀,在低沉的音樂中,我問:這這時得故鄉還那樣讓人摯愛不捨嗎?這時的人情還依然虔誠的淳厚嗎?讓學生說比較後的感受。並進一步追問“故鄉遺失了什麼?”學生在鮮明的對比中深刻感受到人情與風景不再的遺憾。也因此理解了《社戲》僅是魯迅的一次精神的返鄉,魯迅心中那不受世俗沾染的平橋村是他心中一方永恆的淨土,精神的家園,理想的聖地。

  最後,當我再一次出現魯迅的照片,讓大家感受他威嚴犀利的形象時,我以一個在我看來是震撼學生心靈的問題“魯迅將此文收集在《吶喊》中,那麼他要吶喊什麼?”結束了課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