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後宮制度

[拼音]:Liu Guangdi

近代詩人。字裴村。四川富順人。祖籍福建。早孤,家貧力學。光緒八年(1882)舉人,次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請假歸裡,旋遭母喪,光緒十四年返京供職。二十四年,京師保國會成立,列名會員。同年,入軍機,參預新政。他自謂“並無新舊之見”,對光緒“改圖百度”寄予希望,又深感慈禧權重,“時勢難為”,且以“黨禍”為慮,欲潛移默化,使“維新、守舊,鹹得其宜”(《與厚弟書》、《上張安圃師書》)。戊戌政變發生,遭捕被殺,為戊戌死難六君子之一。

劉光第的詩,感憤國勢艱危,指斥割地棄邊的賣國政策,關心人民疾苦,憂國憂民,情真語摯。《夢中》寫自己在夢境中投入中法戰事,《南來》憤慨中日戰後之割地,《題紫芊建南行役圖》焦慮“英俄今逼西南疆”,痛斥賣國投降派“畫界棄邊罪莫逃”,《美酒行》、《萬壽山》等,通過對比的描寫,指責京師官僚奢華宴樂和慈禧大興土木。他的詩歌不求模擬古人,更無唐宋門戶之見,而精神則與杜甫、陸游詩作相通。他的《雜詩》20首及詠物詩,在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上別有特色。《雜詩》是一組感事述懷之作,馳騁想象,虛構寓言,上下古今,寄託深遠。詠物詩也大都意新而思深。如《洋芍藥感賦》詠“蠻花”,悲“國秀”,實痛心於外敵摧殘中華。遊峨眉山諸詩,“包奇孕秀”(《自題遊峨眉詩後》),描畫出祖國西南河山之美。汪闢疆稱劉光第詩“質而近綺”,“奇情壯採,微近定庵”(《近代詩人述評》),頗為中肯。

劉光第曾手定其詩,題為“衷聖齋”。死後,其摯友杜惺齋據以按年編次,改題“介白堂”,張元濟收入《戊戌六君子遺集》。又有光緒三十年麗峰書屋刊《衷聖齋詩文集》,詩較杜本略有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