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公社文學

[拼音]:Meilin

[英文]:Franz Mehring (1846~1919)

德國文學批評家、政治活動家。1846年2月27日生於波美拉尼亞州的施拉韋。父親是普魯士軍官。曾在萊比錫和柏林學習哲學、歷史、文學等。大學期間受激進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成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19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學習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逐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1891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並在《新時代》週刊編輯部工作,直至1913年春,不間斷地為週刊撰寫社論。他的政論文短小精悍,文筆犀利,抨擊威廉帝國的統治和對外擴張(包括對中國的侵略),批判黨內各種修正主義觀點。梅林對德國曆史,特別是普魯士歷史和德國工人運動史有廣博的知識和精深的研究,著有《德國社會民主黨史》、《中世紀結束以來的德國史》、《馬克思傳》等書。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於恩格斯逝世以後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之間日趨尖銳的鬥爭中,梅林始終同李卜克內西、盧森堡、蔡特金等站在一起。他們於1916年初創立斯巴達克小組(1918年11月改稱斯巴達克團),並進而於1918年12月30日至1919年1月1日建立德國共產黨。1919年1月15日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被反動派殺害,不久後梅林也在柏林去世。列寧評論梅林“不僅是願意當馬克思主義者的人,而且是善於當馬克思主義者的人”。

梅林研究文學史和從事文學批評是為現實鬥爭服務。他的代表作《萊辛辨偽》是一組短文,於1892年1月開始在《新時代》連載, 總標題是《萊辛辨偽,一次拯救》;後經修改補充,1893年成書出版。1906年再版時,易名為《萊辛辨偽,普魯士專制主義和古典文學的歷史與批判》,其中分析了普魯士君主專制的階級實質,揭露弗里德里希第二並非德國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支持者”和“鼓勵者”,而是它的反對者;書中也詳盡地探討了萊辛的經歷、創作和思想,指出萊辛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不僅不是普魯士封建專制主義的“崇拜者”,而是它最嚴厲的批判者,並認為“普魯士國家是德國市民階級所有切身利益最危險最重要的敵人”。《萊辛辨偽》是對“普魯士傳奇第一次正面圍攻”(恩格斯),對萊辛第一次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作了全面評價。它還批判了唯心主義的文學觀,維護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梅林在這部著作中,把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正確地當作研究工作的指南,恰當地把它運用於文學和歷史的研究,所以恩格斯給以高度的評價。

以後梅林還寫了一系列關於德國文學史和歐洲其他國家文學史的專論、小冊子和札記,如《歌德與現實》、《為德國工人撰寫的席勒傳略》、《海涅傳》等。此外,在他的歷史著作(如《德國社會民主黨史》、《中世紀結束以來的德國史》)中也有關於德國文學史的論述。這些文章和論述涉及從戈特舍德到豪普特曼各個時期的重要作家,以及從啟蒙運動到自然主義的各種重要文學流派,而重點是德國古典文學。對當時德國文壇上出現的各種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也都有所評論,而重點是自然主義,主要論著有《略論自然主義》、《當今的自然主義》、《蓋爾哈特·豪普特曼的〈織工〉》、《自然主義與新浪漫主義》等。梅林認為,德國自然主義是德國工人運動高漲的產物,但它絕不是“文學革命”。在19世紀末,任何一個作家如果不是站在無產階級一邊,就不可能創造真正的“革命文學”。自然主義作家只是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而不是從根本上否定資本主義社會,他們所創造的只能是資產階級文學。梅林認為,無產階級文學不僅描寫今日的苦難,還要指出明日的希望。但這樣的文學只有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建立之後才會出現。另外,梅林還認為自然主義的美學理論也違背藝術原則。自然主義要求藝術刻板地複寫偶然的現實,拒絕一切來自藝術家幻想的東西,即藝術構思,它就“宣佈了自己的死刑”,照相就成了“繪畫至高無上的傑作”。梅林指出,自然主義表面上非常尊重現實,實際上這本身就包含著逃避現實的成分,因為自然主義作家不能容忍資本主義的現實,但又不願越出資本主義的限制,他們“就只好逃向夢幻之國,在那裡獲得一種幻想式的自由的感情”。而新浪漫主義是自然主義的“親生子女”。自然主義的這種“純藝術”,比其他形式的“純藝術”對無產階級更危險,因為其他的“純藝術”是誠實的,並不欺騙它們的讀者,“說自己是革命的”。

梅林專門論述文學理論和美學問題的著作只有《藝術與無產階級》和《美學簡介》。他沒有更多地去探討美學中的理論問題,是因為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在這方面的任務是用歷史唯物主義去研究各種文學現象,而不是建立美學體系。

對梅林的文藝思想的評價,在馬克思主義者內部意見不完全一致,但他們共同認為,梅林同普列漢諾夫、拉法格代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梅林的文藝觀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曾出版《梅林文學論文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