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茶書整合》讀後感範文

《中國古代茶書整合》讀後感範文

  喜歡品茶,更喜歡閱讀關於茶的詩詞文章,一本《中國古代茶書整合》,以及唐宋以來零零碎碎的茶詩,便是我枕邊常備的讀物。閱讀古人關於茶的文字,是希望能從書中去欣賞和借鑑別人對茶的理解,豐富自己茶文化的積累和感悟。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飲茶者眾,吟詠和漫談茶的詩詞歌賦以及文論隨筆也不少。樂山產茶歷史悠久,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嘉州茶的詩詞也不少。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江南做官,收到李六郎中寄來的蜀中新茶,非常高興,細細品味,讚賞有加,不覺吟道:“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詩中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四川峨眉茶的熱愛和對茶葉鑑賞的自信。蘇軾在《試院煎茶》中,也十分懷念故鄉的茶,還在朋友面前推崇岷江流域的煎茶方法:“……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南宋大詩人陸游經常自詡“江南老桑葶”,一生品飲江南諸多香茗。攝政嘉州時曾在丁冬院招待朋友品茶。這裡的水是山泉水,茶是峨眉茶。陸游品嚐之後感覺非常好,認為和江南貢茶“顧渚春”不相上下,讚歎道:“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其後奔忙於犍為道上的騷人們,從元至明至清,品飲和吟唱嘉州茶的數不勝數。

  最值得一提的是蘇東坡。蘇軾不僅對酒偏好,對茶也充滿熱愛。他曲折的一生中,喝一路酒,品一路茶,寫酒的詩詞很多,吟茶的歌賦也不少。據文史專家統計,他傳世的500多首詩詞中,茶詩就有80多首。著名的有他的《西江月》:“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湯發雲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人間誰敢更爭妍,鬥取紅窗粉面。”這首詞細膩、傳神地描繪了茶水的形態,惟妙過程的美妙感受。蘇軾不僅喜歡品茶,而且嘗試種茶,詩曰:“植野茶松間,已與松俱瘦;茨荊尚未容,蒙翳爭交構。天公所遺棄,百歲仍幼稚,紫芽雖不長,孤根乃獨壽。移植白鶴嶺,土軟春雨後,彌旬得連陰,似許晚遂茂。能忘流轉苦,戢戢出鳥啄。未任供臼磨,且可資摘嗅……”這首詩蘇軾敘述了從茶樹移植後復甦、成活到枝繁葉茂的全過程。雖然生產的茶葉還不夠加工,卻可以摘一把煮來喝上一口。詩中說的是種茶過程中的樂趣,其實表明了蘇軾一種超然豁達的人生態度。

  說到對茶的摯愛,不能不提到茶聖陸羽。陸羽與才貌雙全的李冶青梅竹馬相約終身,誰知到了愛情瓜熟蒂落時,他卻一頭鑽進茶缸裡不能自拔,竟把一位絕代佳人擱置一旁,讓李冶心如死灰含恨出家。陸羽給後人留下了兩樣東西,一是他和李季蘭令人扼腕的愛情悲劇,二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也許這就是有得必有失,世事難兩全。陸羽的《茶經》,從茶之溯源、製茶工具、採製品鑑、煮茶器皿以及煮茶飲用、茶事茶史等諸多專業方面,寫下了這部千古絕唱的茶業寶典。他講茶的源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他還從造字的角度分析,“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講到採茶的原則要領時說:“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茶之筍者,竽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採焉。茶之芽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採。其日,有雨不採,晴有云不採;晴,採之……”是說採茶要採春茶,採嫩茶,採好茶,採晴天的`茶。後人對陸羽推崇很高。宋代歐陽修等編纂的《新唐書》指出:“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宋代梅堯臣也有“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的贊詠。

  近現代文學家魯迅,一生都在和惡勢力戰鬥,難得有篇題為《喝茶》的休閒文章,但文字中依然充滿憤世嫉俗的味道。文中講訴了自己一次喝茶的經歷和體會:“某公司又在廉價了,去買了二兩好茶葉,每兩洋二角。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卻不料鄭重其事的來喝的時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不過他筆峰一轉,寫道:“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幹欲裂的時候,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麼大區別罷。”魯迅總說自己是個“粗人”,慣於站在勞動人民的角度想問題,對於個別“雅人”在喝茶上過分的考究和矯情,以及附庸風雅地談什麼“秋思”,是十分不屑的。與其那樣費力地故作高深賣弄風雅,那自己“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令人忍俊不禁的是這位周先生,明明是休閒飲茶,說著說著就掏出匕首和投槍來了。

  其實不管你是在現實裡品茶,還是在,都是對茶的一種直接和間接的體驗體味。有人說,生活是一本開啟的書,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讀法,那麼人生則是一幅展開的畫,一百個人,自然也就有一百種感受。正如書中讀到的茶文字,因為品茶者人生閱歷不同,脾氣秉性不同,寫出的詩文觀點和情緒各不相同,我們能從中讀出不同的茶滋味。比如這紹興的周氏兩兄弟,同樣是寫茶的文章,周樹人的文字辛辣,周作人的文字恬適。人常道:品茶如品人生。我們要善於從不同的茶文字中去收穫不同的感悟,並用來印證和啟迪我們自己的人生。

  沒有吸菸的習慣,可我喜歡品茶讀書,特別喜愛讀與茶有關的文字。泡上一杯茶,捧起一本書,喝一口茶飲料,再讀一段茶文字,茶湯和文字之間就有了聯絡,就會產生通感和共鳴。這時你會感到:品杯中之茶固然樂,品文字中的茶不亦樂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