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孺(465~522)

[拼音]:Niya yizhi

兩漢魏晉時期西域諸國之一的遺址。位於崑崙山北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豐縣尼雅河北端以北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中,東經82°45′稍西,北緯38°。學者大都認為,這裡是《漢書·西域傳》記載的精絕國,《大唐西域記》記載的尼壤遺址。 5世紀吐谷渾人入據羅布泊地帶後,由於戰亂與經濟破壞,導致河流阻塞、居民離散。至7世紀中玄奘返唐經過時,此地已荒蕪。20世紀初被發現後,曾遭A.斯坦因等外國探險家的掠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多次進行調查和發掘。尼雅屬漢晉時期中西交通南路經過的西域諸國之一。它的發現,對精絕國的研究,對塔里木盆地南緣諸國之間以及諸國與漢晉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等的瞭解和研究,都提供了條件。

居住遺址

分為南北兩部,相距約5公里。南部範圍較小,有房屋數十幢。分佈在一條幹涸河道的東西兩側。北部範圍較大,有房屋數百幢,分佈於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約 2公里的地帶。南北兩部分邊緣都未見圍牆。最寬敞的房屋與寺院建築都在北部。房屋通常以木材作樑架,兩三間或三五間為一幢。牆壁以土坯壘砌,或以樹枝編扎為骨,表面塗灰泥。柱頭、簷枋等露在外面的木構件上刻有美麗的圖案。每幢建築物的中央大廳均一面設門,其餘各面往往沿牆砌造狹窄的土炕。房中有壁爐,房外有牲畜棚舍和栽種的果樹。北部最寬敞的一幢房屋,中央大廳長約12米、寬約10米,牆面上畫有彩色圖案裝飾。在北部發現的一幢寺院建築中,有一座土坯砌造的圓錐形塔。寺院南約2公里處,有一排簡陋的房舍,其南地面上散佈著鐵礦石、燒結物及殘爐,應是冶鑄的場地。

在住址的堆積中,發現有雕刻裝飾的木質傢俱,木質和陶質容器,木柄鐵鐮等工具,“五銖”銅錢和“長宜子孫”銘的連弧紋銅鏡。還有染色的絲、毛織物,食剩的牛、羊骨骼以及麥、燕麥、糜谷等糧食。尤以房屋中發現的數以百計的木質簡牘引人注意。簡牘上書寫著漢文或佉盧文。內容有公文、指令、書信、契約、帳簿記錄等。發現有敦煌太守等官吏傳遞到這裡的公文指令,有的寫有晉朝紀年。一些簡牘封泥上印有希臘化人物影象和“鄯善都尉”的印文。還發現“司禾府印”漢文方印。

墓葬

在北部住址以北約2公里處是一片墓地。墓葬多用一段樹幹挖長槽儲屍,上覆木板,淺埋在沙中。有一座貴族合葬墓,是長方形淺壙,壙內壁面墁泥,葬具為木板制的長方形箱。男女均著絲織衣服。隨葬有木質杯、碗、案等,男性還有弓、箭;女性則有奩具,奩內盛粉袋、木梳和“君宜高官”銘文銅鏡。

參考書目

A.斯坦因著,向達譯:《斯坦因西域考古記》,中華書局,1936。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民豐縣北大沙漠中古遺址墓葬區東漢合葬墓清理簡報,《文物》1960年6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考古隊:新疆民豐大沙漠中的古代遺址,《考古》1961年3期。

參考文章

尼雅遺址(ruinsofNiya)中國地理尼雅遺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新疆尼雅遺址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