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布森,W.

[拼音]:Bosi ximihua

[英文]:Persian miniatures

13~17世紀間在波斯文化影響範圍內流行的手抄本插圖。波斯細密畫的淵源,是一個迄今尚未解開的謎。帕提亞和薩珊王朝的繪畫藝術僅留下一些零星的壁畫和粗糙的浮雕;在中國吐魯番地區發現一些8~9世紀的摩尼教書籍和經文的碎片及插圖,以後3個世紀是一個空白。

伊斯蘭國家中書籍藝術的基礎是書法,首先由書法家選擇紙張的厚薄與質地 ,進行工作前的處理 ,如裁剪,磨光等,然後寫作。他們留出空白讓藝術家裝飾繪製。古蘭經是沒有任何插圖的。儲存下來的波斯細密畫都是波斯和印度的寓言、傳說和浪漫愛情詩篇,以及帝王、英雄傳記的插圖和封面裝飾,很少涉及到宗教內容。

塞爾柱畫派

留存下來的13世紀的波斯細密畫來自不同的藝術中心,如巴格達、摩蘇爾和賴城等地。這些城市當時都在塞爾柱王朝境內,所以通稱為塞爾柱畫派。巴格達和摩蘇爾屬敘利亞和伊拉克,是波斯文化與古希臘文化的匯合之地。而賴城在伊朗北部,是波斯彩陶藝術中心,具有深厚的民族藝術傳統。

13世紀上半期繪製的《加林手抄本》是現知最早的波斯細密畫之一,屬於巴格達風格,現藏維也納國家圖書館。它描述幾個傳奇故事。畫面多數採用紅色為底色,人物造型稚拙、僵硬,動植物的造型和服裝上的裝飾明顯幾何圖案化,使人想起米納伊彩釉陶器紋樣。它們反映了當時藝術家努力把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風格有意識地融合在一起。

11世紀在阿富汗舊都加茲尼曾流傳一部波斯的浪漫詩篇,13世紀時有一摹本,是具有代表性的手抄本。卷中插圖是典型的巴格達、摩蘇爾風格。人物故事畫在有色底子上,或者用漩渦形的植物紋樣來襯托,馬匹和動物的姿態格外生動,富有活力,而人物造型仍比較生硬。

賴城繪畫風格反映了更傳統的波斯趣味,例如畫面上器皿和珠寶的精細的刻畫,反映了薩珊王朝工藝品的特點。動物描繪最為成功,動態活潑,顯然是伊郎地區的古老傳統。牛津大學圖書館收藏一本天文學方面的手抄本其插圖是賴城風格的代表作。

13世紀下半葉,蒙古人的入侵帶來了中國藝術的強烈影響。塞爾柱畫派轉向一種新的東方風格。大多數藝術家在藝術觀念上有所革新。P.摩根圖書館收藏一本1297~1299年間繪製的《伊本·布克特亞蘇的瑪那菲·阿爾-哈亞範》手抄本,書內包括大量的插圖。這些細密畫明顯分為3部分,由3位不同風格的畫家繪製。第1組畫面主要表現動物和各種灌木花草,沒有絲毫東方藝術痕跡,以伊郎地區傳統的圖案化風格為主。第 2組描繪人物故事情節,雲彩和風景的表現手法上已顯示出受到中國藝術影響。第 3組畫面使人強烈地聯想到中國繪畫傳統,例如山川、河流、森林以及人物服裝都中國化了,簡直令人懷疑它們是否全部是由伊朗藝術家畫的。

大不里士畫派

1220~1258年間,蒙古人入侵中亞地區,中國繪畫技法在伊郎地區普遍傳播運用,波斯細密畫和小亞細亞以西的伊斯蘭國家的繪畫在風格上逐漸分道揚鑣。1258年統治伊朗的伊爾汗王國把大不里士作為首都,它成為波斯細密畫新風格的搖籃。

1295~1304年的合贊汗時期留下一部動物寓言手抄本,卷內有94幅不同尺寸的插圖。藝術家把伊朗人固有的傳統,即充滿活力的動物形象與富有中國特色的山水風景結合起來,空間感加強了,色彩淡雅,線條流暢,雲彩和波浪的表現形式採用中國的圖案規範。

代表大不里士畫派最高峰的作品是1330~1340年間繪製的一部巨集傳的菲爾多西的《帝王紀》,今僅存30頁細密畫,先前由迪莫特收藏,現已散落世界各地。這部裝潢豪華的手抄本的插圖是由數位藝術家共同繪製的。包括邊框在內的整個畫面都填滿了豐富的色彩,修飾得富麗堂皇。天空是金色的或深藍色的,畫面上全是十分有趣的戲劇性場面,如武士、英雄與怪獸的搏鬥,帝王的狩獵出遊等,人物表情變化細膩,富有個性,服飾帶有蒙古人樣式。背景襯托著中國式山水畫,嶺岫重疊,叢林迴環,筆法蒼勁瘦削,只是在山岩皴法和勾勒技巧上與宋代山水相比顯得單薄、生硬、概念化,但整個畫面的氣氛純屬中國風味。例如巴赫拉姆殺死惡龍、魯斯特姆與犀牛的搏鬥、伊斯坎達爾及其隨從們與惡龍拼搏等都是比較典型的作品。

14世紀中葉伊爾汗王朝覆滅,賈拉伊爾家族取得政權,統治整個伊拉克和波斯中西部,建都於巴格達。1359年,他們控制了大不里士。統治者們以極大熱心支援書籍藝術發展,特別是蘇丹艾哈邁德·賈拉伊爾是一位熱心的藏書家,雖處於無休止的戰爭環境,還是竭力地支援和促進書法、繪畫和藏書等文化藝術活動的發展。他本人在藝術上也有所造詣,修養較深。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一本用阿拉伯那斯塔利克體書寫的《宇宙誌》手抄本,1388年繪製,其中細密畫是典型賈拉伊爾時期的大不里士畫派作品。內容情節涉及到各種歷史和史詩傳說。東方藝術影響仍然明顯,人物傾向扁圓的臉型,身穿蒙古式長袍,略有褶紋,背景上圖解式地安排著一叢叢的花草,畫面簡潔、單純。另一部珍貴的手抄本也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它是合贊汗國王的大臣賴也德·丁的手稿,風格與1388年的《宇宙誌》如出一轍。伊斯坦布林的託普卡普圖書館也儲存幾十張這時期重要作品。它們都是大開本《帝王紀》插圖。風景佔據畫面主要地位,人物完全融化在山水樹木之中,關係和諧,融為一體。飄揚的彩雲,飛翔的小鳥,碩果累累的花園和裝修精美的建築物,使畫面充實豐滿,甚至寬框的邊框也巧妙地擴張為畫面一部分。賈拉伊爾時期藝術家吸取東方藝術家某些因素,為15世紀的帖木兒王朝藝術打下基礎。

設拉子畫派

設拉子是波斯南方的一個重鎮,它繼承著比較保守的民族傳統。統治者穆扎法裡德是著名的詩歌和繪畫保護人。儲存下來4部帶有插圖的《帝王紀》,於1340年到1352年間繪製。它們保持著濃厚的古波斯風格,人物排成一線,互不重疊。底色襯托著紅色或黃色。雲彩、山川、樹木都幾何圖案化,是畫面空間的填充物。設拉子畫派的主要特徵就是追求平面裝飾效果,講究色彩的協調關係,不追求空間深度。

帖木兒的孫子伊斯坎達爾於1409年成為設拉子的統治者。這時期的細密畫把大不里士與設拉子兩種風格結合起來。有兩部為伊斯坎達爾寫作的詩集,現儲存在不列顛博物館和里斯本的古爾本坎基金會。詩集上有鮮豔奪目的細密畫,插圖與裝飾圖案融為一體,既豐富又有整體感。四邊上的裝飾圖案中新增金色和銀色,格外豪華豔麗。例如《庫斯勞與獅子的搏鬥》、《庫斯勞在宮廷中》和《古爾和 7幅肖像》等畫面都是引人注目的傑作。

蘇丹易卜拉欣繼承了他堂兄伊斯坎達爾的王位,不久他的兄弟貝桑庫爾又接替了易卜拉欣的統治,遷都赫拉特。這幾位蘇丹都是熱心的藝術保護人。蘇丹貝桑庫爾特地從大不里士邀請一位知識淵博的藝術大師加法管理皇家圖書館和書籍編輯部,在他領導下1426~1433年間繪製一批優秀的細密畫,其中最著名的是1427年的《優美的河迪花園》和《帝王紀》(藏都柏林的切斯特、貝蒂圖書館),畫面穩健精細,對比之下早期設拉子作品顯得僵硬單調。

15世紀中葉波斯細密畫基本上分為兩大派別:設拉子派代表著以裝飾效果為主的民族風格;大不里士派是個世界主義中心,它不僅吸取了東方藝術因素,而且也受到拜占庭和威尼斯的影響。

赫拉特畫派

赫拉特城在帖木兒的繼承人沙阿·羅赫統治時期發展為一個重鎮。到了帖木兒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蘇丹侯賽因·貝卡拉登位時,赫拉特已是一個重大的書籍藝術中心。應特別提到的是蘇丹穆札法爾和米拉克·那卡希不僅有高度的鑑賞能力,而且也是藝術行家。那卡希本身就是書法家和畫家。1485年左右,赫拉特畫派達到繁盛階段。

赫拉特畫派的傑出代表人物是畢扎德,他是波斯藝術發展史上的大師。他在15世紀末創立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把波斯細密畫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他把中國和拜占庭藝術的某種因素巧妙地同化於本民族藝術土壤中。畢扎德在構圖上重視各種幾何圖形之間的平衡和諧調關係,通過方形、半圓形、菱形等圖案的配合,造成節奏感。在色彩上講究統一色調,既豐富又典雅,頗有韻律。他善於選用伊斯蘭教藝術中書法和植物紋樣,增強畫面精微的裝飾效果。他不講究透視關係,利用平面的剖視角度,既表現室內場面,同時又表現室外景色,人物的比例相應縮小,但是臉部表情、服飾、動態刻畫得十分精微、細膩、生動。例如作於1489年的《在清真寺中討論問題的神學家們》和《清真寺內景》(均藏開羅埃及皇家圖書館)都屬於畢扎德盛期作品,是畫家非凡天才的體現。在生前,他的作品就不斷被人臨摹拷貝,成為當時最流行的範本。畢扎德在1494年赫拉特被伊斯梅爾征服以後為薩非王朝服務,成為皇家圖書館的負責人。但是至今還沒有發現他晚期的作品。

赫拉特畫派使薩非王朝波斯細密畫走向盛期。特別是畢扎德領導的工作室培養了大批優秀藝術家。

薩非王朝細密畫

薩非時期的細密畫是波斯繪畫史上的黃金時代。這個歷史時期劃分明確,在這以前波斯細密畫剛剛走向成熟,畢扎德的獨特風格為細密畫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在這階段以後,波斯繪畫藝術迅速凋謝衰退。薩非王朝的宮廷繪畫充滿了歡慶、繁鬧、縱情、奢侈的氣氛。各種色彩的岩石、花果累累的樹木、金色的天空、燦爛的雲彩、華麗的服飾、豪華的宮殿……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可供長時間玩賞品味。

薩非時期的藝術繁榮與當時統治者的保護和支援是有密切關係的。例如,有熱心保護藝術傳統、富有藝術天才的薩非王朝的締造者沙·伊斯梅爾,傑出的鑑賞家沙·塔赫馬斯普,對於藝術懷有誠摯感情的保護人蘇丹易卜拉欣·米爾扎和著名的阿拔斯大帝。他們建立規模巨集偉的皇家圖書館和繪畫工作室,宮廷裡集中大批著名的藝術家、音樂家和詩人,摹寫、繪製豪華的手抄本和細密畫,把它們作為賞賜物或珍貴的禮品互相贈送。

當時在波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大批卓越的藝術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畫家是阿迦·米拉克和蘇丹·穆罕默德,他們都是畢扎德的學生,也是沙·塔赫馬斯普的繪畫老師和密友,倆人長期合作。米拉克善於描繪裝飾圖案,穆罕默德偏愛東方風格的畫面效果,並努力把伊朗高原東西方風格平衡統一。薩非王朝前期藝術,諸如《穆罕默德上天》插圖等,也被稱作大不里士畫派。它具有宮廷繪畫的榮華富貴、興盛顯達的特點。當時主要作品有1522~1530年間繪製《帝王紀》,1539~1543年間畫的尼扎米的《五卷詩》,賈米的《七寶座》和哈菲茲詩集插圖。

阿拔斯大帝登位後遷都伊斯法罕,他大興土木,建築很多巨集偉的建築物。繪畫上也出現了回光反照式興旺。伊斯法罕畫派追求優雅秀麗,注重柔美的線條表現力,給人一種甜潤柔弱的藝術感覺。利扎·阿·阿拔斯是這一畫派的首領,他的影響甚大,代表當時時代風格特徵。

13~17世紀的波斯細密畫的發展過程中反映出伊朗民族偉大的同化能力,他們吸取外來的影響,轉化為豐富自身的營養,並賦予朝氣蓬勃的民族生命力。特別是畢扎德和薩非時期的藝術牢固地堅守著民族裝飾風格,追求平面二維空間視覺享受,充分發揮阿拉伯幾何紋樣和植物紋樣作用,同時又滲透著中國傳統的山水技法。總之,波斯細密畫處於東、西方兩大文明的中間地帶,它綜合了所有外來因素,創立了伊朗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