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思藏納裡速古魯孫

[拼音]:Yi'er-jiu Yundong

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今北京)爆發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抗日救亡運動。

1935年,日本為繼續向華北擴張,加緊策劃“華北五省(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自治運動”。5~7月,通過“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攫取了冀、察兩省的大部分主權。11月,提出《華北高度自治方案》,誘脅平津衛戍司令宋哲元宣佈“自治”,並策動河北省灤榆區兼薊密區行政督察專員殷汝耕率先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南京國民政府繼續堅持妥協退讓的方針,於6月10日釋出“睦鄰敦交令”,12月7日批准成立半獨立的冀察政務委員會。整個華北面臨著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危險。

在這民族危機空前加劇的緊急關頭,中共中央發表了《八一宣言》,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1月13日再次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聯合起來,積極參加抗日反蔣鬥爭。北平學生成立了大中學校學生聯合會,決議發動各校學生籲請南京行政院駐平辦事處長官何應欽宣佈抗日。12月9日晨,清華大學、燕京大學、東北大學、北平第一女子中學、北師大女附中等大中學校學生衝破軍警阻攔,結隊前往行政院駐平辦事處所在地中南海請願,“一二·九”運動爆發。

12月9日上午十時半,除清華、燕京等城外各校學生因軍警關閉城門受阻於西直門外,以東北大學為首的城內各校學生一二千人彙集新華門前,要求面見何應欽,並提出六項要求:

(1)反對“華北防共自治運動”;

(2)宣佈中日交涉經過;

(3)不得任意捕人;

(4)保障地方安全;

(5)停止一切內戰;

(6)保障言論、集會、結社、出版自由。何避而不見,派祕書出面敷衍,學生們遂憤而改請願為示威遊行,高呼“反對華北防共自治運動”、“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沿西長安街、西單、西四,轉道沙灘向天安門進發。途中,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等大中學校學生紛紛加入遊行,隊伍增至二三千人。在王府井南口,學生們再次遭到軍警木棍、皮鞭、水龍的襲擊,不少學生受傷、被捕。為抗議當局的鎮壓,各校學生自10日起實行總罷課。(見彩圖)

12月14日,北平報紙登出冀察政務委員會將於16日成立的訊息。市學聯決議是日發動更大規模的遊行示威。16日上午十一時左右,城內萬餘學生齊集天橋廣場舉行市民大會,通過反對冀察政務委員會、收復東北失地、爭取抗日和愛國自由等八項決議案。隨後,學生們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整隊向前門進發。由於城門關閉,在前門外再次召開市民大會,通過反對中國人打中國人等九項決議案,並在宣武門一帶為進內城與軍警展開搏鬥。是日總計被捕學生二三十人,受傷近四百人。

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全國青年學生、社會各界和海外僑胞的廣泛響應和支援。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杭州等大中城市的學生相繼走上街頭示威遊行。廣州、上海及滬杭甬的鐵路、郵務工人先後集會,通電聲援學生運動。上海等地的工商、婦女、文化、宗教界和海外僑胞紛紛成立救國會,發表宣言,支援學生鬥爭,呼籲抗日救國。北平學聯為擊破南京政府拉攏學生“赴京聆訓”等陰謀,決議組織學生到農村去擴大宣傳。1936年1月初,平津學聯聯合組成“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深入平漢鐵路沿線的華北農村,宣傳抗日救國,並在鬥爭中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群眾性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一二·九”運動掀起了中國革命運動的新高潮,開闢了與工農大眾相結合的青年學生運動的正確方向,是中國學生運動史上的光輝篇章。